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对现行财会制度中接受捐赠资产会计处理的探讨现行财会制度对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与现金资产的不同规定 ,造成了企业会计处理的不一致和税负的不尽合理。其中 ,接受捐赠实物资产自接受起至使用或处置止的整个过程的汇总会计处理结果 ,实际上是按该实物资产处置收入扣除清理费用后的余额 ,即处理现金净流量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上交企业所得税 ;而接受捐赠现金资产 ,对于接受的企业而言 ,尽管是即时的现金净流量 ,却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无须上交企业所得税。或者换言之 ,接受现金捐赠的新增资产———现金净流量无需纳税 ,而接受实…  相似文献   

2.
李明 《税收征纳》2004,(2):28-30
一个企业,因某种原因可能发生资产捐赠业务,它包括对外捐赠和接受捐赠两类业务。由于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关于这方面的税法规定有所不同,为此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了内外资企业接受捐赠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且针对接受捐赠不同的资产(主要是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也作出了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但是随着内资  相似文献   

3.
装修费处理     
《财会学习》2009,(4):43-43
待转资产价值应该为资产类账户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借方为接受捐赠资产价值,而贷方为转出价值吧?(湖南 秦勤)在线专家:待转资产价值是一个过渡性账户,在接受资产捐赠的时候,资产额较大,一次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可以分次转入应纳税所得税,所以先计入该科目。  相似文献   

4.
正一、企业捐赠业务简介企业的捐赠业务包括对外捐赠和接受捐赠两个方面。对外捐赠是指企业将自有资产(货币性资产或者非货币性资产)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其他方的一种行为。企业的对外捐赠可以是间接捐赠,即通过国家税务机关认可的非盈利性慈善机构(例如国家红十字会、希望基金会等)以及县级以上政府机构,将资产捐赠给受益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的捐赠行为细节符合《公益捐赠法》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则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公益、救济性捐赠一方面因捐赠的方式、资产类型、捐赠对象以及企业的经济类型不同其在税前扣除额度也不相同,另一方面受赠方因企业经济性质、受捐的资产类型不同其税务处理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李健 《税收征纳》2001,(11):30-30
外商投资企业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的纳税与核算,现行行业制度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为此,新《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充分体现会计要素的质量特性,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性,对其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的纳税与核算作了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7.
会计问:《会计》第44页,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接受捐赠的原材料,按接受捐赠材料确定的入账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接收捐赠用“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其他企业直接记入“资本公积”,处理方法为何不一致?答:《企业会计制度2001》制定时,税法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接受捐赠的原材料应当计算缴纳所得税,但其他企业未做明确规定,因此该制度中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原材料时直接计入“待转资产价值”,而其他企业记入“资本公积”。2003年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  相似文献   

8.
企业接受的来自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无偿给予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组成属于企业的一项利得。本文就企业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所涉及到的增值税进项税是否允许抵扣、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是否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如何确认应纳税所得额、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当如何会计处理以及非货币性  相似文献   

9.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应于实际受到捐赠资产时,按照受赠现金的数额,或者受赠非货币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资本公积。笔者认为,把接受捐赠的资产一概按其公允价值列入“资本公积”,对一些特定情况不太合理。对于具有严格限定用途的捐赠资产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企业捐赠及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1月13日,财政部颁布了财会[2003]29号文件即《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三)》(以下简称“问题解答(三)”)。该文件对企业对外捐赠及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作出了新的规定,其中企业接收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有关规定。本文依据问题解答(三),结合有关基本会计原则,对企业捐赠及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和纳税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案例某企业于2004年接受捐赠原材料一批,价值为40000元(不含税)。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作会计处理如下:借:原材料40000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00贷: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31356递延税款15444该企业在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认为接受捐赠的实物尚未“见现“,所以也就未申报。2005年6月,当地税务稽查机关稽查时,不仅对该企业接受的原材料要计算补交税款,而且还要处少缴税款0.5倍罚款。该企业财务人员认为,作出上述会计处理,主要是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规定:纳税人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不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出售该资产或进行清算时,若出售或清算的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资产价格,应以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或清算所得;若出售或清算价格高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应以出售收入扣除清理费用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或清算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法理分析笔者认为,该企业在接受实物捐赠所得的纳税处理上,所依据的税收法规有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财会制度〉需要明确...  相似文献   

12.
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是指事业单位从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无偿取得的货币和非货币性资产。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事业单位进行的捐赠活动不断增多,尤其事业单位中的教育机构接受的捐赠逐年增加,例如,同济大学至2007年己接受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64项校外捐赠的基金。另一方面,国家为了鼓励社会各界对教育、科学、文化等公益事业的支持,制定了若干鼓励捐赠的政策。例如,在《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中,对纳税人向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捐赠都规定了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捐赠者进行公益性捐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不应确认为营业外支出的是()。A、捐赠支出;B、债务重组损失;C、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D、在建工程发生的非正常净损失(如自然灾害等)。2.甲公司所得税率33%,2006年接受一台设备捐赠,价值为4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应于2006年末计入纳税所得。该企  相似文献   

14.
宋旸 《财会学习》2015,(8):146-14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捐赠、赞助业务逐渐增加,国家有关税法政策对二者的规定也相差很大,企业应根据具体业务的方式、目的结合税法政策制定相应的税务筹划方案,以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公益性捐赠是企业与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则反映了国家时企业、个人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肯定、支持与鼓励的态度。税法规定表明,个人对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符合条件的可以从应纳税所得中全额扣除;新《企业所得税法》也统一规定了公益救济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比例。  相似文献   

16.
依照《公司法》及其他相关规定,资本公积金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股份有限公司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所得的溢价魏二是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列入资本公积金的其他收入。资本公积金的不同来源反映在会计科目上表现为“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其他资本公积”等明细科目。  相似文献   

17.
资产对外销售、投资和损赠的核算是同时涉及会计、税收等方面关系的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有关税法和会计法规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了明确、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由于资产对外销售、投资和损赠的核算既具有其共性的一面,更具有其特异性的一面,因此在实际财务处理过程中,无论是初学还是会计实务工作,都时常感到容易产生混淆。如果不加以认真澄清,势必影响企业会计财务处理的正确性和相关流转税计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纳税人通过特定机构对外用于公益性、救济性的捐赠.可以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予以税前扣除。这里所指的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是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盈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业和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先从资产属性视角分别对企业公益性捐赠业务的会计和税务处理进行了梳理,然后就当前对实物资产捐赠的税务处理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最后从引导和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对进一步完善企业公益性捐赠税务管理规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事业单位资产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然性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制约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