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平台上,应该抓住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这一国际形象的塑造,同我们平衡地把握中国形象的现代性与本土性紧密相关。最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委托环球扫描公司进行国家形象调查,让世界各国对英国、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朝鲜、俄罗斯、美国等国,从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标准来加以评估。在近3万名不同国家的中高层人士的调查中,对上述国家的国际形象加以排名,并由美国《时代》周刊公布。得到认同得票数:加拿大及日本均为54%、法国50%、英国45%、中国42%。中国国家形象排名第五。  相似文献   

2.
聂洲 《云南金融》2012,(4Z):152-15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和方针,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一提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以国家软实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网络时代,国家形象品牌的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1月17日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是一次我国为国家形象名片宣传做出的一次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见证了中国当代的精神面貌,本文从广告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这次国家形象广告活动进行分析,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国家形象片策略,探讨了一些未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的传播方式,提出了符合受众认知习惯的论点。  相似文献   

3.
聂洲 《时代金融》2012,(11):152-15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和方针,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一提法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以国家软实力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网络时代,国家形象品牌的国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1月17日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是一次我国为国家形象名片宣传做出的一次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见证了中国当代的精神面貌,本文从广告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这次国家形象广告活动进行分析,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国家形象片策略,探讨了一些未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的传播方式,提出了符合受众认知习惯的论点。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东盟10国产业园区将到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集体招商",不久前召开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发布的这一信息,让对东盟市场跃跃欲试的中国企业商家眼前一亮。东盟10国产业园区首次携手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向中国企业招商,受到各方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税海亮剑     
乐文  田甜 《中国税务》2020,(1):22-23
谈起如今的中国,您会想到什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一切都离不开为国聚财的税务人!他们辛勤的汗水,汇聚成港珠澳大桥的每一块钢板、大兴新机场的每一片砖瓦!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雪 《国际融资》2005,(5):16-18
在中国,一方面,许多公司靠快速模仿他人的战略在竞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他们已经成为行业中凶猛的竞争者,甚至在某些行业中是市场霸主。但是,迄今为止,他们的成功仍局限于低成本、低附加值、大批生产的商品领域。另一方面,联想、华为、海尔、波导以及其他一些企业最近的举措又表明,众多中国公司的领导层对于公司屈居产业价值链低端深感不满,并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中国企业将如何在以创造和开发新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等企业自有知识资产为竞争基础的市场续写成功?发展前景如何?中国企业面临怎样的挑战?而对正在和即将在全球和中国企业进行竞争的对手们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前不久,世界著名商学院INSEAD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2005INSEAD中国论坛。INSEAD亚洲商业与管理比较研究教授斯蒂文·怀特,主持了论坛讨论。他带领着由学者、政府官员、英国《金融时报》资深驻华记者以及管理咨询师组成的小组与听众一起讨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问题。论坛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也给听众留下了思索和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杨浩 《新理财》2006,(12):46-47
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应当寻求价值创造者,而非财务技术高手来担负主导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任当人们谈论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角色时,他们是怎样一种认识呢?或许马上会想到“账房先生”,或者更糟的是,他们仅仅联想到一群善于数数和计算的“数豆子的人”?那么,他们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不仅仅是物质产品,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随着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国外民众通过中国产品认识了快速发展的中国,还留下了“价廉质次”的不良印象,成为打造中国软实力中的软肋。当前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正在全球播放,无疑会为中国制造的形象起到加分的效果。但是对于全面提升中同制造形象而言,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中国制造的形象却令人堪忧。文章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制造恶劣形象产生的原因,并从企业品牌、技术研发、质量监管、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国制造原产地形象的提升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颜煜 《云南金融》2012,(2X):83-83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中国制造的形象却令人堪忧。文章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制造恶劣形象产生的原因,并从企业品牌、技术研发、质量监管、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国制造原产地形象的提升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娜 《金融博览》2012,(12):50-51
"快来挑战最酷的工作,有竞争力的薪酬,无学历要求,可以没有职场经验,只要你够酷!"这样一则广告,你会联想到什么?可能你不会想到这会是一家银行的招聘口号,但它的的确确就是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称渣打中国)"全球最酷实习生"的招聘广告词。渣打中国意在搜罗富有创意和激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23日起的六周时间里,一则以"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这则广告耗时30秒,意在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中国的"第一次" 说起美国,人们联想到的是世界最顶尖的科技;说起德国.是出色机械和严谨工艺;说起法国,是浪漫与时尚设计;说起日本,是创新科技和优良品质.说起中国呢?在外国人心目中,对中国印象最深的就是廉价的"中国制造"了.  相似文献   

13.
掀起中国家纺市场盖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志勇 《理财》2008,(6):36-38
中国市场每隔两三年,就会出现一个火爆的行业。如果说,2000年左右是保暖内衣的火爆期,前几年是茶饮料和运动饮料的火爆期的话,那么,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则是家纺市场和电动车、GPS导航系统等行业的火爆期。中国家纺市场持续火热,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让我们这些搞策划的人都看得眼花缭乱。在这一波波的热潮背后,这个行业真实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它神秘的面纱底下,又是怎样的一副面孔呢?  相似文献   

14.
周程 《国际融资》2005,(9):22-28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金融体系支撑的国家经济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说到这里.恐怕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难道金融发展真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巨大的动力吗?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与社会进步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呢?为什么英美两国的崛起伴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这些问题做了回答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仅仅依靠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不够。唯有培育和展现符合民众诉求、传统文化和世界潮流的核心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提升软实力,改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范金星  魏强 《新金融》1994,(5):18-19
一、塑造商业银行个体形象的迫切性 所谓商业银行个体形象,是指企业和社会公众在金融交往中对某一商业银行的印象和评价。它包括外感形象和内在形象两个方面。外感形象主要指该商业银行的名称、徽标、建筑布局式样、笺封、广告用语等。内在形象则是指该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职员素质、经营管理特色和经营作风等。塑造商业银行个体形象是商业银行为了在企业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而推出的重要经营战略。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个体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刘娜 《金融博览》2012,(23):50-51
"快来挑战最酷的工作,有竞争力的薪酬,无学历要求,可以没有职场经验,只要你够酷!"这样一则广告,你会联想到什么?可能你不会想到这会是一家银行的招聘口号,但它的的确确就是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称渣打中国)"全球最酷实习生"的招聘广告词。  相似文献   

18.
《证券导刊》2011,(4):80-80
当中国国家形象片亮相美利坚,当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当工业社会步入品牌时代,品牌对企业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故事开篇 塘里养鱼怎么盘,CPA你不犯难? 常听人说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实,从事农业企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还是常常会遭遇到"滑铁卢"事件.这不,年过五旬的老张从事执业审计快二十年,"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去年还是被一家现代农业企业给"忽悠"了,其长期积淀的职业稳健形象也被狠狠地"撞了一下腰",怪不得近日的老张郁闷不已.  相似文献   

20.
充满变数的联想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想融资解决了一个问题:企业应该听谁的?是听董事长的还是听专家的?联想得到了一个答案;无论是听CEO的,还是听CTO的,企业资本扩大都要听市场的,而市场的主体只有两种人——一个是投资人,另一个是消费者。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了联想跨世纪的所有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