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宏观环境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彦 《银行家》2012,(2):27-30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将陷入衰退,日本经济依然低迷,"金砖"国家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通胀压力较大。欧元区收缩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将高位震荡,人民币汇率在"跌停"中创下新高,中国货币政策将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国内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开始暴露,货币政策转向使银行流动性压力有望缓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采取了无限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主要央行纷纷跟进,随之衍生的货币超发给世界经济带来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关于美联储在何种时间、以何种方式、按何种节奏进行政策转向,成为理论界和全球市场投资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历史来看,历次美联储政策转向的逻辑都与同时代美国经济基础和主流经济哲学嬉变高度相关。本次疫情应对中,美联储再次调整货币政策目标框架,决策相机性明显增强,大大增加了政策转向的预判难度。根据当前形势,美联储可能于2021年年底完成前瞻指引,并最早在2022年年底正式进入加息进程。在此过程中,美联储货币政策实践主要面临四个矛盾:一是控制通胀与促进就业之间的矛盾;二是维护金融稳定与恢复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三是“最后贷款人”与“最后做市商”之间的矛盾;四是美元体系“短期稳定”与“长期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当下,在中美宏观政策及其经济基础存在明显差异的条件下,中国应保持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以平衡“促发展”与“防风险”,在继续深化金融改革的同时注重K型复苏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并应更加重视中美货币政策合作与国际金融协调。  相似文献   

3.
历史轮回政策组合:从趋同到分化12年前,世界相继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冲击,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组合向“松松搭配”快速趋同.随着世界经济恢复,政策组合开始分化,2015-2018年政策组合分歧扩大.当时特朗普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政策组合是“松紧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欧元区和日本政府的政策组合是“紧松组合”,即“紧缩性财政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张斌  熊婉婷 《金融研究》2019,474(12):92-105
理解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经济在2012年前后迈过工业化的高峰期,家庭部门发生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企业部门出现从资本密集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发展阶段的经历高度一致。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大幅下降,新兴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相对较低且在债务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面临融资供给制约。由于市场内生的企业信贷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总需求不足问题凸显。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由此前的“易热难冷” 转向“易冷难热”,“债务—通缩”风险加大。这要求货币政策在执行中更加注重温和通胀目标,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确保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金融稳定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时间轴上要特别关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下行叠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空间轴上不仅要关注“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还须加强“小广散”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注重与其相关的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5.
<正>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应该阶段性抬升宏观杠杆率,加快经济复苏进程,主动优化债务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稳字当头应对“三重压力”,恢复市场需求、减弱供给冲击、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是当务之急。这意味着要加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宏观杠杆率或将步入上行周期。为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我们需要在债务规模扩张过程中主动优化杠杆率结构,对稳增长起到更有效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失业率开始下降,全球制造业快速增长,暗示发达国家踏上实质性复苏之路,全球经济进入扩张周期。但是,2011年以来,一系列风险出现,为全球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日本突发大地震,对全球供应特别是亚太产业链带来短期负面冲击;中东和北非政局紧张,导致国际油价飙升;欧元区外围国家主权债务问题悬而未决,特别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面临再融资考验;美国货币政策一旦转向,可能引发新的金融动荡。一、季度回顾与展望:全球经济实质性复苏,金融压力再度上升一季度,发达国家失业率下降,尤以美国的降  相似文献   

7.
美联储2014年10月宣布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2015年12月启动加息, 2017年9月正式宣布自10月起缩减其总额超过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这一连串行动表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悄然收紧,是美国经济逐步恢复正轨的明证.美联储货币政策由放水转向流回,势必会引发全球资本流向的变化,从而对实体经济、外汇市场、大宗商品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球金融危枧使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进一步急剧攀升。这是美国主权债务风险扩大的直接原因,美国债务经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当前全球实体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美国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9.
刘亮 《金融博览》2014,(9):35-35
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各机构之间,因为彼此关联及相互依存所可能引致的风险以及当其中某个机构或单一市场发生风险时,可能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呈现出负和特征.本轮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展示.因而,不论系统性风险的预警多么“Mission Impossible”,但就金融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而言,持续的观测和预警系统性风险是政府提供金融稳定这一社会公共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逆周期性是货币政策的最大特点.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采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例如零利率、量化宽松、负利率等等.直到现在(2020年),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潮仍将继续.不幸的是,在如此超长时间超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刺激下,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不甚明显,投资需求并未如预期那样得到提升.相反,实体经济的债务问题越积越深,金融市场的堰塞湖水位越来越高.可以说,货币政策逐渐陷入两个陷阱:一个是学界和市场已经比较熟悉的“流动性陷阱”,而另一个是本文将要重点提出和分析的“利率陷阱”.  相似文献   

11.
Sexual harassment . . . some see it . . . some wo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 sexual harassment a serious issue for managers, and does it occur as much in business as the popular press would have us believe? How difficult will it be to implement the newly issued EEOC guidelines? Out of a joint survey with Redbook magazine, HBR takes a look at these and other questions. Eliza Collins and Timothy Blodgett explore definitions of harassment, analyze respondents' replies, and suggest ways to counter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加入WTO后我国银行卡业务将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形势(一)国际卡业务和外汇卡收单业务面临外资发卡机构“重兵压境”。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双边协议有关规定,我国银行业最早对外开放的是外汇业务,因而,外汇卡业务也就首当其冲最先受到外资发卡机构的冲击。外资发卡机构通常已在境外建立了先进高效的计算机授权、清算网络,而且与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外汇卡的业务和收单业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资发卡机构可凭借其汇路通畅、资金实力雄厚,业务运作经验丰实,科技运用水平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美国评估业务类型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其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美国也是一个评估业十分兴旺和活跃的国家.从1890年开始第一个评估业务后,美国评估业已走过了百年历程.经过百年的漫漫发展和磨砺,美国评估业的服务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评估服务业务类型包罗万象,既有针对商业交易、财务报告、税收、法律诉讼、保险、融资及政策法规等目的出具企业和资产价值意见的评估业务,也有大量针对交易、企业内部管理和投资、重组等与价值相关的评估咨询服务.评估标的包括了企业价值、无形资产、不动产、机器设备、珠宝首饰、金融工具、实物期权等各种类型的资产.评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联邦政府、私人公司、司法部门和有关公共部门,还包括个人业主和普通社会公众等.  相似文献   

20.
The value of carbohydrate deficient transferrin (CDT) as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accurate indicator of alcohol abuse has been amply demonstrat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 CDT assay used by GIB Laboratories to assess serum samples for significant levels of alcohol abuse was validated using 184 clinically defined positive and 203 clinically defined negative specimens. Using a defined cutoff of significance and a special testing algorithm, GIB Laboratories has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mmercial CDT enzyme immunoassay (CDT EIA) is 88 percent, the specificity is greater than 99 percent, and the intra- and inter-run reproducibility is less than seven percent, about three times more precise than most confirmatory tests for CDT. Given the very low expected frequency of true physiological causes of non-specificity (less than one percent), the excellent specificity of the assay (in GIB Laboratories' experience),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s, time delay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all "confirmatory" technologies, it cannot be recommended that CDT confirmatory testing be performed, unless an individual laboratory experiences unacceptable specificity in its screening tests. It would appear that, performing CDT "confirmatory" testing when the specificity of the screening test is as high as this study has found it to be, can result in three probabilities: 1)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alse negative results; 2) few corrections in the very small number of false positive results; and 3) in greater cost and delay for the laboratory's cl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