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一直是影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的瓶颈,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改革方案:将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地方养老保险制度、独立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再加上企业年金、商业人寿保险等,构成我国养老保障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是世界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创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弊端也凸显出来。实践证明,中国亟需寻找途径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便携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1991年正式启动改革以来,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国家保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  相似文献   

4.
农村养老保险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制度,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占人口71%的农民很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而占人口29%的城镇居民享受较完善的养老保险。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和资源稀缺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安全和社会公正。根据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逐步覆盖全体农民的、有国家参与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存的城镇"二元"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多种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审视我国城镇"二元"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破解城镇养老保险的发展困局,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已具有统筹城镇"二元"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统筹的经验,推进我国城镇"二元"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效果及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90年代确立的农村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使之能够惠及更多的农民,满足农民的需要,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亦称"旧农保")是指从1986年部分地方开始组织试点到1992年民政部正式制定下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为标志,各地广泛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该方案是以县为单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农村社会不再单纯依靠传统自给自足的养老模式,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财政承担能力不足等因素,试点范围不够广,推进速度较缓慢,保险覆盖率比较低,保险保障水平尚不高,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角度,阐述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农民养老保险的积极意义,并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速发展农民养老保险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上海和北京两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的比较,以"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为突破口,分析了上海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较大和财政负担较重的原因,认为导致上海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年增加、财政补贴额度逐年增高的原因除了制度内赡养比降低、制度参数设计缺陷外,上海市较早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过,进一步分析认为,上海市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表面上的确加剧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形成,但是综合考虑财政支出情况看,将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还是有利于减轻地方财政支出的负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全 《保险研究》2011,(5):18-2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覆盖的重要措施.但是,原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计划严重滞后于农民养老需求和制度发展要求,存在极大隐患,且制度模式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在完善现有试点方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为名义账户制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之一。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2010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养老保险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长期以来,养老保险指的是"企业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保法出台后,养老保险的概念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以解决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养老问题。1991年,民政部应国务院要求开始负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设立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  相似文献   

13.
养老保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迈出第—步。"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主要是为确保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安全可持续发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计划生育、社会道德建设、社会稳定和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近几年,与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相比,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还很落后。笔者以为,尽管各级财政不富裕,但是不搞或者搞不好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就无法推动整个农村的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路径依赖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各地积极探索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停留在地方分割、低统筹层次上,制度"碎片化"趋势严重。"碎片化"社保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制度变迁显示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克服原有制度路径依赖,我们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全国统筹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发挥政府财政的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养老保险的三个不匹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农民利益、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基层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基层实践看,部分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存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民日常支出、用资需求、养老支出三个不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民工及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新农保"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实质上是解决人口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职业之间流动所产生的问题,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实质上是新制度如何增强失去传统保障形式的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看作我国应对老龄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了中青年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农民反映待遇水平太低、"捆绑机制"设计缺乏人性化等众多问题。为了促进新农保制度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文章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农保制度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指出今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自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来,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两项制度)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我们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如此规模的城乡居民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是个伟大的工程。然而,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让全体人民实现“老有所养”,还要走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20.
毕少斌 《中国保险》2011,(12):32-37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全国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建立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由农民个人交费、集体补贴和财政补贴来共同组成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计划2020年前将该制度覆盖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