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2010年11月22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兑卢布的挂牌交易.12月15日,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在莫斯科挂牌上市,俄罗斯也因此成为首个在中国境外实现人民币直接挂牌交易的国家,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2010年9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中方支持俄方提出的人民币和卢布在两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交易".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份,银行间市场安全、稳定、有效运行,交易量稳步增长。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资金面恢复宽松,短期利率明显回落;现券市场银行间国债指数震荡上扬,交易集中于中短期品种;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创历史新高,非美货币交易保持活跃;汇率衍生品市场维持较高成交水平,人民币升值预期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央行抓住历史机遇适时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及新兴市场货币挂牌工作。在央行指引下,中国银行全行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各项优势,两项业务均取得可喜成果。同时,中国银行俄罗斯子行在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也应邀成为卢布兑人民币市场的做市商,实现了国内海外的同时做市。未来中国银行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脚踏实地地推动新兴市场货币做市业务发展,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市场》2011,(12):64-71
2011年11月,银行间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利率先平后扬;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年内首次月度整体贬值;Shibor继续成为IRS交易主要的参考利率;外汇掉期曲线整体上移;银行间我汇市场本月新增人民币对澳元、加元交易,人民币外汇市场货币对增至9个。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市场》2007,(1):69-73
2006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活跃,尤其是掉期交易快速发展,成交量逐月放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询价交易方式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引进和完善,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英镑对人民币交易的推出,竞价交易时间的延长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稳步发展。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走低,全年跌幅达3.24%。  相似文献   

6.
《中国货币市场》2006,(10):58-61
2006年8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英镑对人民币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产品,满足了会员日益多样化的交易需求。外汇市场交易持续活跃,尤其是外汇掉期交易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大幅双向波动,再次创出新低。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兑卢布交易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线以来的一年时间里,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与政治交往的不断深入,呈现出逐步活跃的态势,并对两国间边贸业务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俄罗斯外贸银行上海分行作为人民币兑卢布交易的做市商,积极推动市场发展,拓展卢布业务。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币兑卢布业务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哈尔滨银行挖掘自身地缘优势,探索发展卢布业务,在卢布的兑换、结算和买卖等领域都有长足进展,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俄特色。自人民币兑卢布交易在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以来,哈尔滨银行严格履行做市商义务,发展柜台卢布业务,开拓境外卢布对人民币购售业务,努力扩大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客盘基础,并采取培植对俄客户群体等多种战略措施,积极推动银行间外汇市场卢布交易量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货币市场》2010,(10):57-69
2010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创新频出、整体运行平稳。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人民币兑林吉特交易,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业务上线交易,丰富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管理资产的手段。第三季度,货币市场资金面复杂多变,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明显,市场交易大幅增长;银行间国债指数继续上行,债券交易增长明显;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交易趋于谨慎;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整体保持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讯     
《中国外汇管理》2014,(14):10-11
2014.7.4 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银行挂牌汇价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银行挂牌汇价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主要内容:取消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管理,由银行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定价;吸收2011年以来人民币对部分货币的中间价形成方式和交易价浮动幅度管理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月,银行间市场平稳运行,交易量稳步增长。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资金面大幅收紧,短期利率全线大涨;银行间国债指数继续上行,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主要汇率趋稳,交投活跃,非美货币中间价波动剧烈;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量显著增长,短期化特征依然明显;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放大,外汇衍生品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市场》2012,(10):54-62
2012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银行间市场人民币资金面维持紧平衡格局,利率中枢走高,市场融资结构改变;债券市场金融创新持续推进;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率相对于中间价偏离方向逆转,交易汇率创新高,非美货币交易份额显著上升;衍生品价格显示的汇率贬值预期幅度从高点开始回落。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市场》2014,(12):77-82
11月,银行间市场的主要运行特点是:人民币市场资金面维持宽松格局,长期利率继续走低、短期利率升而不高;债券市场交投活跃,国债收益率曲线继续下移;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汇率月度走弱,对非美货币汇率普遍继续走强,直接交易明显活跃;人民币利率互换收盘曲线整体下移,交易量同比显著增长;外汇衍生品交易连续超越即期,期权交易涨势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货币市场》2013,(1):59-71
2012年,银行间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主要特点包括:在本币市场上,受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改变影响,流动性长期保持紧平衡格局;Shibor基准性进一步增强;银行间债市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行情跌宕起伏;利率衍生品交易活跃度趋缓,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在外汇市场上,受国内外经济基本面复杂影响,人民币汇率呈现阶段性波动;外汇市场随实体经济呈现结构性变化;非美货币汇率频创纪录,推出对日元直接交易成效显著;汇率衍生品市场交易持续活跃。  相似文献   

15.
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发票货币取决于货币汇率的波动性、该国在占据的出口市场份额以及该国出口产品的差异性程度。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灵活和弹性化及在国际贸易中采用本币计价以回避汇率风险,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发票货币有期可待。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等。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取向,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应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央行可通过“一篮子”货币的界定实现汇率调控的灵活性;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性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17.
该文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水平与新兴经济体比较,发现市场的“换手率”偏低,市场交易的功能并不十分突出。通过进一步探索,从实证的角度发现和证明人民币汇率的可交易性不强,表现为汇率本身的波动性不足、市场流动性与市场成交水平弱相关、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存在同质化现象、头寸等管理制度对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具有明显的约束。文章最后研究了发达市场上汇率的交易状态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阐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的思路、背景及具体路径,并提出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核心,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与建设是前提条件和市场基础,认为应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市场化进程,并大力培育境内外汇市场,最终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改革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汇率风险、国际化及其业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方式以及业务发展战略,以积极应对并把握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路径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阐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的思路、背景及具体路径,并提出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核心,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与建设是前提条件和市场基础,认为应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市场化进程,并大力培育境内外汇市场,最终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改革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汇率风险、国际化及其业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方式以及业务发展战略,以积极应对并把握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