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了紧缩货币政策下债权治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我国债权治理效果整体呈现不确定性,不能显著抑制上市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债权各构成部分的有效性不一致:商业信用的治理作用显著,但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的治理作用不明显;短期债权的治理作用显著,而长期债权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紧缩货币政策下债权治理效果均得到增强。因此,可通过加速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推动银行业改革、规范货币操作以提高我国债权治理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具有决定作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均对企业形成控制权,两有着不同的控制形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两都存在着失灵问题。本拟从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目前企业融资的非均衡性及带来的负效应,并从融资角度提出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深入,我国上市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融资活动不同,资本结构也不同,公司的控制权也不同.本文论述了我国上市企业的融资模式与治理结构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对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对多元化投资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多元化程度显著负相关;国有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负相关,但不显著。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和两职合一状态与多元化投资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多元化程度显著正相关;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多元化程度相关性不显著;资产负债率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股权融资结构是指公司的全部股权融资额中,股权融资的来源以及各种来源的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包括股东身份结构与股权比例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关于公司治理,从治理主体上划分,可分为股东价值观和利益相关者价值观两种观点。股东价值观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因而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认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他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相比而言,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点更为合理。股权融资的治理效应通过股东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接管来实现。不同的股权融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效率。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由于存在股权集中度过高、股东身份结构畸形、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等一些缺陷,导致股权融资成为我国最廉价的融资方式,不但没有限制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反而比债权融资更有利于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为了发挥股权融资的治理效应,需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结构进行优化,其具体措施包括逐步减持国有股权,改革与完善国有股管理体制,适度发展国有法人相互持股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7.
融资方式的不同对公司的股权构成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企业应重视不同的融资方式对治理结构的影响。本文在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融资方式做了简单概述的基础上,探究了两者的联系,并进一步论述了融资方式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应该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所有权结构作为公司代理成本的衡量指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04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两个方面对所有权结构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从审计的需求方来说,当第一大股东壕沟防御效应越强时越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来缓解公司的代理冲突,减少代理成本;从审计的供给方来说,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较少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代理问题,即当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时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很大。但相对非四大来说,四大审计事务所在审计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代理问题。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但整个审计市场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9.
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融资理论指出,债务与权益应该视为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具体选择又主要取决于公司资产专用性。我们以2001—2003年我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实证表明,公司资本结构与资产专用性和盈利能力负相关,但公司盈利能力与资产专用性正相关。因此,公司资本结构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公司资产投资具有专用性的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其自身的盈利能力,才可能在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与优良绩效。 相似文献
10.
田力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9):34-36
本文在对有关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对美日融资结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和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控制权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并简单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将社会资本这一社会学概念引入到金融学领域展开研究,为优化企业融资决策拓 展了新的思路。本文以2011年1月1日之前在深圳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 本,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能帮助企业积 累良好的声誉以及获取关键性资源,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 社会资本越高的企业,选择债务融资方式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与企业债务融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距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公司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金融越发展,企业的短期债务比率越高;②金融发展有助于可抵押资产较少的企业获得债务融资;③金融发展有助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获得债务融资和长期债务融资;④金融发展有助于那些依赖无形资产投资的企业获得债务融资和短期债务融资。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的理解,而且可以使我们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契约理论,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并不能对管理层发挥很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从而不能显著地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也没有提高公司绩效,即公司债务融资契约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我国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从债券融资的视角,探讨债务结构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券融资与企业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债券融资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研究表明:(1)债券融资能够通过降低整体债务融资成本并延长整体债务期限促进企业创新;(2)债券融资对于银行贷款存在溢出效应,即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还能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延长银行贷款期限,进而促进企业创新;(3)产品市场竞争和代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债券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4)不同类型的债券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债券发行的便利性是其影响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金是企业经营、创立、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而资本结构即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经历了质的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借鉴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讨论我国企业中上市公司重股轻债、非上市公司的高负债经营、资本来源渠道狭窄、资本结构弹性小等各种现象,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企业债务融资决策行为与产品市场竞争行为之间具有战略互动作用.一方面,债务融资可能会产生增加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行为侵略性的硬承诺作用;也可能产生相反的软承诺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因投资专用性而形成的套牢关系、企业的技术选择和产品的技术特性等问题都将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决策.在综述国外现有研究成果之后,结合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差异,讨论这一问题在我国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分析了保险公司股东、保单持有人和保险行业监管机构等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保险公司资本结构的偏好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和股东收益率模型对利益相关者影响下的保险公司资本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作用下,保险公司采用较低的财务杠杆能更好地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效用,优化公司资本结构。这一结论也得到了我国三家A股保险公司上市前后财务杠杆变化的经验数据支持。为此,本文提出降低保险公司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which do not explicitly treat the impact of transaction costs, do not explain the policy of asymmetry between frequent small debt transactions and infrequent large equity transactions. Nor do these theories explain why the debt ratio is allowed to wander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its alleged static optimum, or how much of a distance should be tolerated. We offer a class of diffusion models that mimic this behaviour in a stochastic-dynamic framework and are designed to optimize a financing strategy using any static tradeoff theory as input. The models developed reveal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size and frequency of equity transactions and the range of values over which leverage variations are tolerated in four generic scenarios. They also yield a new formulation of the cost of capital that recognizes stochastic transaction costs and a penalty for deviation from any static-optimal leverage. Our class of models augments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provides a flexible quantitative framework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s a decision tool, and facilitates the formulation of additional hypotheses for its empirical validation. Symmetrically, our result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dynamic factors in designing and interpreting empirical tests of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The results presente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played by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in a stochastic-dynamic framework. One such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static-optimal leverage has no direct effect on the firm's leverage policy in this setting. The target leverage for refinancing transaction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atic-optimal leverage, and the mean leverage is generally different from both. As a consequence, the latter cannot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former. Another implication is that even when the mean leverage equals the static optimum, mean reversion is not an optimal behaviour and therefore not a legitimate test for the existence of a static tradeoff in a dynamic context. Still another implication is that wide variations in leverage ratios cannot be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of leverage indifference. It follows that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is consistent with static tradeoff theories and does not require the assumption of leverage in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9.
法制环境、金融发展与企业长期债务融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别从长期负债比率和债务期限结构两个方面,从法与金融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地区法制环境、金融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法制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使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地区法制环境和金融发展的水平越高,上市公司获得的长期债务融资越少,然而在法制环境比较好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却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偏低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a firm’s geographical location on corporate debt and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higher cost of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firms distant from urban area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a wide array of corporate debt characteristics. We find that rural firms face higher debt yield spreads and attract smaller and less prestigious bank syndicates than urban firms. Rural firms attempt to reduce their informational disadvantage by relying more on relationship banking. Our results on the effect of location on corporate debt are robust to the inclusion of an extensive set of firm and issu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