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产品代言侵权事件屡屡发生,但鉴于我国目前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代言人不承担侵权责任,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产品代言人承担侵权责任具有合理性,代言人是民事责任的主体之一,代言侵权应视为特殊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代言人的行为,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在对中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应采取“以严格责任为主,过错责任和担保责任为辅”的综合责任说,基于此,以“权利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论述了如何权衡消费者和产品制造者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产品责任力法最完善、最发达的国家,其在该法域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产品责任法律规则,并逐步为许多国家所引进和采用,对世界各国的产品责任立法以及有关国际产品责任统一实体法的建立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对此拟做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实生活中屡次发生产品代言人侵权现象,我国现行立法关于产品代言人侵权责任的规定却不尽完善。我们应该完善产品代言人侵权的立法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当前,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和公共治理的一个突出问题。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既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原因,也存在着法律上的漏洞。本文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实施产品责任立法的迫切性、适用和完善产品严格责任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和尺度。 相似文献
6.
张锦莉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2)
近年来,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品责任的相关问题,不仅是诉讼中当事人争执的焦点,也是法官关注的焦点.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应合理界定产品概念、明确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确定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侵权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对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侵权归责原则体系应由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构成,并阐明理由。 相似文献
8.
我国交强险是否为无过错保险?通过对无过错保险进行分析,以及对我国交强险与无过错保险进行比较,作者认为,交强险不等于无过错保险,理由是,尽管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在交强险赔偿限额内,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不以过错为条件,但交强险尚不保本车司机;保险人的赔付仍以被保险人的责任为基础;法律并未真正赋予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索赔权;交强险赔付项目不限于身体伤害和工资损失。另外,作者主张,利用无保险或不足额保险司机保险应对不投保无过错保险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1980年起开始试办产品责任保险,十几年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初步发展阶段,产品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每年都有增加,承保的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但产品责任保险要得到进一步和充分的发展,离不开产品责任法的建立和完善。 所谓产品责任法,是调整产品制造商、销售商与因使用其产品而遭受损失的消费者或用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产品责任保险健康发展的基础。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都相继制定了独立的产品责任法,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的产品责任法。但199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下简称《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权益法》)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尝试,《民法通则》也有一些相关的规定。下面就参照欧美的产品责任法对它们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各国商品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流通,产品侵权问题已经超过了国家的界限,引起了各国对涉外产品责任的研究和法律界定,由于各国产品责任内容规定的差异,法律冲突不可避免,本文从冲突法研究的角度对涉外产品责任的识别及活动适用问题加经浅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权力(利)、义务、利益、责任与风险相匹配的基本逻辑,新《公司法》既要健全董监高的差异化公平问责规范体系,也要建立人性化合理减免责任制度。董监高问责能力取决于其职位的含权量、含金量、实际控制力与影响力,也取决于所在公司治理实况。要重点锁定并严惩关键少数者,严格区别独董与内部执行董事的法律角色。董监高责任应以过错责任为主、严格责任为例外。为精准识别董监高过错,建议采取法商、德商、智商、情商合一的理性人标准。要坚持责任自负为主、连带责任为辅。连带责任规范要保持统一化与谦抑化,赋予董监高在承担连带责任后的法定追偿权。要坚持有限责任为主、无限责任为辅。董监高对第三人不负责任为原则,负责为例外。建议精准甄别董监高个人责任与公司法人责任。章程或公司决议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只要登记、备案或公示,即可对抗相对人。建议导入商事判断规则,允许公司自主豁免或减轻董监高责任,要求董监高自担最低责任限额,导入董监高责任保险制度。董监高问责机制要与股权激励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法典》规定安保义务人在第三人侵权情形下承担补充责任。该规则无法囊括不作为与作为结合侵权情形下的各类责任形态,亟待重构。首先,应承认广义安保义务,将其作为《民法典》第1198条安保义务的上位概念,并将义务来源限缩为物件型与债因型,构建义务违反与责任份额之间的直接关联;其次,应通过比较法考察,明确不作为与作为结合侵权责任分配的基本原理: 当不作为方的注意义务覆盖避免作为行为时,不作为方与作为方构成连带责任。反之,二者就重叠部分形成外部连带、内部按份的责任构成,其余部分由作为方负责。基于上述两点,我国应在《民法典》体系内明确违反安保义务侵权的一般过错责任性质,并将不作为与作为结合侵权情形下安保义务人的责任形态融入《民法典》第1171条与第1172条。而《民法典》第1198条中的补充责任应做限缩解释,充当《民法典》第1172条的子类型,以维持侵权责任编的体系融贯。 相似文献
13.
Jochen Bigus 《Abacus》2015,51(3):356-378
Do auditor reputation effects evolve the same way under precise negligence as under vague negligence? Or are there differences? We assume that investors update their beliefs on unobservable auditor quality when an auditor discloses an inaccurate report. We call this a reputation effect.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putation effects to occur is that, ex ante, investors expect ‘good’ auditors to take more care than ‘bad’ auditors such that ‘good’ auditors are less likely to issue an inaccurate report. Consistent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we assume that wealthier (‘good’) auditors tend to take more care than less wealthy (‘bad’) auditors. We find that under vague negligence, reputation effects will occur, inducing both types of auditor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are taken. A ‘good’ auditor is likely to exert excessive care. Then,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uditor risk aversion, a (properly defined) liability cap is necessary to induce efficient incentives. A contractual liability cap is preferable to a legally fixed liability cap. Under precise negligence, a ‘good’ auditor will exert the standard of due care. However, a ‘bad’ auditor will also do so if sufficiently wealthy. Consequently, ex ante, investors do not expect different levels of care to be taken or reputation effects to occur. A liability cap is not desirable.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non‐legal sanctions in auditor liability. Finally, it links the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 hypotheses, both of which have attempted separately in the past to explain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15.
《民法典》中的“连带责任”,具有连带债务与连带民事责任两种语义;公司法规范中的“连带责任”采用了这两种语义,但还存在诸多不妥当的用法。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而突破有限责任时,股东对公司债务处于承担无限责任的状态,不宜表述为“连带责任”。初始股东对其他初始股东瑕疵出资承担的“连带责任”,既非连带债务又非连带民事责任,而应参照一般保证之规则。瑕疵股权让与中,仅应由股东名册记载的股东承担瑕疵补足责任,不产生“连带责任”。协助抽逃出资后,在公司面前,董事、高管因违反信义义务而应赔偿,其他协助人因共同侵权而应赔偿,自然生成连带关系;在债权人面前,参与抽逃出资者各自因侵害资本充实而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同样自然生成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超10万亿元,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已成为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上仅次于信托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一方面,快速增长的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极大地改善了银行自身融资结构,优化了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配置,增加了居民和企业的财产性收入,加快了银行业务经营转型升级步伐。但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诸如存款理财化、银行同业理财过度所引发的银行间市场“钱荒”、银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混业投资趋势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隐患积聚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引起关注。本文在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M. C. CHETWIN 《Abacus》1990,26(1):89-95
Gwilliam (1988a) examin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n U.K. and British Commonwealth cases involving auditors. This paper examin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New Zealand regarding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s a defence in contract. Further, it criticizes Gwilliam's discussion of policy issues and suggests that, for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the fundamental issue is whether apportionment is appropriate for an audit contract. It supports moves to introduce some form of legislation which will limit the liability of auditors. 相似文献
18.
D. R. GWILLIAM 《Abacus》1988,24(1):37-54
Auditors are faced with an increasingly litigious environment. There are several options available to them. One is to seek apportionment with either clients or third parties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nets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Applications of this concept of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in U.K. and British Commonwealth cases involving auditors are examin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ere is a discussion of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s of this branch of law as it affects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uditors. 相似文献
19.
期待可能性论与预防主义刑罚观是两个不同范畴、不同功能的刑法理论,二者出现了结合的态势。积极预防刑罚观导致刑法过度化问题,“立法要扩张,司法要谦抑”,需要运用责任论加以限制。责任理论也朝着机能化方向发展。期待可能性是现代责任论的核心。机能责任论作为一种升级版的规范责任论,在其理论框架中,期待可能性概念的地位虽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并没有被完全否定,而是作为决定行为人对法律态度的一个根据被提出来。期待可能性依然具有刑法合理评价的价值,积极的一般预防主义本身也不排斥期待可能性,相反,应借助期待可能性论纠正一般预防观在实践中扩大打击面的弊端。我国立法规定为运用期待可能性论宽恕犯罪人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但现行教科书将期待不可能性作为无罪过事件并不科学。只有在刑事责任范畴中确定期待可能性论,才可以有效维持期待可能性论的两种评价功能。对网信犯罪的处理,可以进一步验证该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定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en min Chen Jinlong 《国际金融研究》2008,(12)
内容本文首先针对单资产股票挂钩保本型结构性产品的期权特性,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根据风险中性定价原理,借鉴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方法,对受汇率波动影响的外汇理财产品进行定价研究,并得出定价公式,然后运用中国民生银行非凡理财第四期的两年期产品为案例进行定价分析,结果表明该产品收益率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