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即“股东至上”。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的总和。因此,公司治理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罗国磊  石玉 《会计师》2011,(6):22-24
<正>一、引言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颠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日益普及,公司治理的目标逐渐转向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成为公司治理的主流理论。然而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实际应用情况的研究并不多见。利益相关者理念在实际是否被真正地应用于公司的治理之中,公司经营的成果是否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相关,是股东价值还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影响企业的业绩?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进一步指导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完善。因此,我们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际公司治理的情况,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提供实际经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股东至上”和“利益相关者至上”是两种争议的代表性治理观点。“股东至上”治理主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目标,以“资本雇用劳动”、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股东单边治理为主。而“利益相关者至上”治理主义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本文从企业所有权、理论基础、会计上从利润的计算和分配过程、利益获得的确定性和公司运营等五个方面剖析了两种治理观点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冲突,是相容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目标应该是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基础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崔金辉  章雁 《上海会计》2010,(10):16-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已将财务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财务治理模式,并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与相应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既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又充分发挥其在财务治理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人和群体(Freeman,1984)。该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受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主体应该包括股东、职工、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只有通过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本质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有机整合。因为利益相关者投入了专用性风险资产,并分担了公司的剩余风险,他们…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   总被引:84,自引:8,他引:84  
李心合 《会计研究》2003,(10):10-15
历史地看,公司财务的价值导向经历了从股东利益向相关者利益的演进过程。股东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理论,而相关者利益导向型公司财务的理论基础是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公司财务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公司财务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公司财务实行共同治理,员工与公司保持长期稳定的财务关系,公司财务实行分层治理和管理,公司财务控制权相机配置等。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在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合理安排公司控制权和监督机制,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为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从博弈论来看,传统的价值取向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实现股东赢;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股东赢却演变和扭曲为“大股东赢和内部人赢”。因此,重塑上市公司价值观,构建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制度。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  相似文献   

9.
吕臣  孟华  刘肖梅 《上海会计》2009,(1):25-27,31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 Thear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现阶段,一种认为股东是企业所有者,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G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即股东中心理论(Stakeholde primacy Theary);一种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Freeman,1984;Blaire,1995),即利益相关者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企业理论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就是为了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乎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正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才使得企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传统财务管理出现了许多不适应,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再唯“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了,必须转向“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指出"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这两种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目标在理论基础、公司治理模式及资源配置原则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理财目标的相容性及实现条件,并为公司理财目标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袁振兴 《会计研究》2004,(11):38-42
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 ,与之相对应财务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认为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 ;经营者也无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 ;现代企业由于产权残缺 ,这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实现自身利益时 ,受到制约 ,也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最大化。笔者认为 ,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 ,并从市场一般均衡、团队理论和共同产权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3.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的“股东主权”治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投入者应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关注的是股东利益保护。在该理论影响下, 公司财务治理也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以解决委托人如何选择或设计最优合同来克服代理问题。本文认为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 现代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平等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企业的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 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 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目前较流行的“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的比较,我们认为“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替代“股东至上”模式。“共同治理”模式决定公司治理目标与财务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在同一治理模式下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田华茂 《银行家》2014,(6):29-31
正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公司治理模式类型各国公司治理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英美模式",一种是"德法模式"。前者对公司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强调股东至上,突出公司治理中股东作为委托人作用,属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单边治理模式;后者强调"非投机性"稳健经营,而不是坚持严格的信息披露,突出公司治理中公司的作用,主张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与不同利益主体参与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平衡,接近于"利益相关者模式"。1999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颁布了《OECD公司治理准则》,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内部不同参与者(包括董事会、经理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利与责任的分配,以及处理公司事务所制定的一套规则和程序",提  相似文献   

16.
王雪珍 《财政监督》2002,(11):25-26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公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因为公司是出资人的公司,公司的目标就是出资人的利益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尽管集团总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有复杂多样的利益主体,且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但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都要服从于出资人的利益。因此,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实现出资人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财权多层次分割的过度分散与失控、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利益互不兼容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竞争力低下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润的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进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制度变革而形成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区分为“股东至上”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这是影响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管理决策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也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企业契约理论创建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构架,企业能力理论则充实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涵。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要求在公司治理上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共同治理又要求相适应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而这样的公司财务治理又具有结构上的动态性、内容上的层次性及目标上的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企业的委托代理人理论,当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时,就有代理人的问题.在企业存在着代理人问题时,需要通过企业治理机制来使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保障.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机制其实就是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公司控制权,如何监管和评价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本的逐利本性逐渐显露,企业开始释放负的外部性,导致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我国保险业全面放开以来,保险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日益激烈,主要表现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公司和顾客的利益冲突以及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冲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要求我国保险公司开始关注社会责任,努力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平衡,实现总体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