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华 《会计师》2009,(11):31-32
<正>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它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发行债券的价格受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按面值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债券。  相似文献   

2.
马龙 《投资与合作》2014,(6):126-126
一些企业在发行债券的时候,为更加合理将发行债券产生的利息费用分配给各个会计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来对应付债券的利息费用进行分配.本文对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析,并介绍应付债券实际利率法会计处理的方法,从而加深财会人员对实际利率法的理解,进而将实际利率法应用到应付债券的会计核算之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来源,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刍议商业银行应付债券审计李自学,韩振江,司文平以发行债券方式从社会上筹集所需资金,即构成商业银行应付债券。它是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为条件发行的一种高成本负债。以应付债券形式所筹集的资金往往具有预定用途,难免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应付债券从决...  相似文献   

4.
雷莹卿 《上海会计》1996,(12):17-18,28
应付债券折溢价摊销的报表填列中国矿业大学雷莹卿企业向社会发行长期债券实际收到发行债券的款项偏离债券面值的差额,为债券溢价或债券折价。债券折溢价要在债券有效期间内分期摊销,其摊销额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列示?本文结合现行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和具体会计准则征求...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 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母公司或者子公司)购买集团内部债券发行公司的债券,从合并主体上说,债券被"推定"赎回。如果购入企业在购买债券时所支付的价格大于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债券面值加未摊销溢价或减未摊销折价),则债券推定赎回发生了推定损失;如果购入企业支付的价格小于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则发生了推定利得。  相似文献   

6.
赵守年 《上海会计》2000,(10):21-23
按我国《合并报表暂行规定》 ,对于集团内部债券交易的合并处理是作为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抵销 ,即将应付债券与长期债权投资相互抵销 ,借记“应付债券” ,贷记“长期债权投资”。如果债券不是从发行者手中直接购入 ,而是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者(外界)手中购入的 ,长期债权投资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应付债券抵销时可能会出现差额 ,对于这种差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 ,作为合并价差处理。这种作法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 ,公司发行债券时 ,其应付债券反映的是当时的市场利率 ,以后市场利率的变化会使债券的帐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不一致。若市场利率上升 ,…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村金融》2005,(12):45-46
十二、产品描述 (十九)企业发行债券顾问 1、定义 企业发行债券顾问是指农业银行利用在债券市场丰富的操作经验和业务优势,为企业提供包括普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在内专业的债券品种设计和发行策划服务。  相似文献   

8.
鲍泳  王春燕  鲍泳平 《中国外资》2012,(13):104+106
实际利率法广泛应用在企业发行债券、购买债券、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中,这种方法是企业对投融资成本按照复利思想进行动态反映相关收益或者费用的一种方法。它要求企业在初始计量时按照购买价款与相关科目差额确认应付债券—利息调整、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未实现融资收益或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以后各期按照实际利率法对上述差额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9.
刍议中国证券市场上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早在1992年,深圳宝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发行了中国第一个可转换债券。可是,直至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可转换债券仍然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投资者对它还不太了解,投资热情不高。而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证监会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规定非常严格,有资格发行的企业非常少。按现行的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只有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重点国有企业,也可以说,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只是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但是从可转换债券的本质特征来分析,可转换债券主要适合于成长期的企业。近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能源行业的上市企业为例,运用多重差分模型,研究发行绿色债券是否能有效促进能源企业绿色创新。结果显示:发行绿色债券能显著促进能源行业上市企业绿色创新;能源行业中的可再生能源类、非重污染类以及国有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更好;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可以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本文的研究对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和推动企业绿色创新,促进绿色债券市场与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