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佳  谭娅 《金融研究》2016,438(12):95-110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家庭异质性和风险市场参与成本异质性的两期OLG模型,考察了财富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模型预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家庭财富水平的积累,家庭优先通过金融产品间接参与股票市场,随后提高股票的直接持有,在财富上升到较高水平后,家庭对股市的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水平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农户贷款难问题制约"三农"发展,化解农户贷款难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分析金融知识能力和家庭资产规模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内在机理,构建"金融知识能力—家庭资产—农户信贷可得性"的研究路径.基于河南邓州、陕西杨凌、宁夏同心三地农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知识能力、资产实力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知识能力有助于缓解农户需求型信贷约束,家庭资产有利于改善供给型信贷约束,且金融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增加家庭资产来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据此,从开展农户金融知识教育、促进农户家庭财富增加等角度提出改善农民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显改善和家庭财富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在四川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认真解决目前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收入增长与兄弟省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并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两期面板数据,基于效率与公平角度,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选取社区平均金融知识水平作为工具变量,探讨了金融知识对家庭财富积累以及家庭财富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知识显著提高了中国家庭财富积累增长效率。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知识主要通过改善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和提升家庭金融信息获取能力等路径促进家庭财富积累增长。进一步分析表明,金融知识对城镇、东部发达地区以及高财富、高教育、高收入家庭财富积累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但金融知识无法缩小家庭财富差距,不利于家庭财富公平分配。缩小家庭财富差距关键在于畅通落后地区、弱势家庭在金融知识财富累积效应上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结构,厘清全区城镇住户部门财富状况及是否存在债务风险,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对全区12个盟市20个样本城市(含县级市)共635户样本家庭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家庭资产分化明显,资产配置不均衡,年龄、学历、家庭人口数和收入等因素会对家庭财富产生影响;资产负债率总体稳健,结构化特点显著,融资方式较单一;城镇居民偿债能力总体较强,年轻家庭偿债压力较大。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房产集中度高或增加居民整体资产风险,债务增速高于收入,居民负担持续加重。  相似文献   

6.
家庭财富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的提高家庭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财富的聚集,合理的资产配置是每个家庭考虑的问题,由于金融类资产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多的家庭更愿意把家庭主要资产放在房地产领域,金融类资产投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金融类风险资产中股票投资占据绝对的优势,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股票投资风险,做到财富的增值保值是我们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陈华  利圣临  杜霞 《保险研究》2023,(9):95-110
基本养老保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够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压力,释放家庭预防性储蓄,并调整家庭资产配置结构,提高家庭资产配置效率,有必要从基本养老保险参与角度研究家庭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本文利用2013、2015、2017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研究城乡养老保险参与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降低了家庭配置金融性风险资产的可能性,提高了家庭配置金融性无风险资产的可能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与对城镇居民、收入较低、养老经济压力较大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决策具有更大的影响。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通过提高居民的风险厌恶程度调整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结构。因此,应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发展,发挥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多渠道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缓解居民家庭养老压力,并着力提升居民金融认知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山东省三地市681名失地农民的入户调查数据,对失地农民的家庭资产选择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存在明显的"财富效应",即高收入失地农民偏好高风险家庭资产,低收入失地农民偏向低风险家庭资产。通过建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财富效应"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风险偏好在财富与高风险资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金钱稀缺感在财富与高风险资产间起调节作用,失地前家庭资产与高风险资产占比的关系伴随失地农民金钱稀缺感的降低而变强。本研究揭示,失地农民的家庭财富通过投资风险偏好和金钱稀缺感影响其家庭资产选择。  相似文献   

9.
家庭住房负债水平的提升可能会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正规住房负债与非正规住房负债对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影响。本文利用2013—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正规住房负债显著促进家庭对风险资产的选择,非正规住房负债显著抑制家庭对风险资产的选择。其中,有息借贷家庭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财富水平是住房负债影响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正规住房负债对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多套房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非正规住房负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一套房家庭风险资产选择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从住房视角为非正规金融领域研究提供了文献补充,为规范资本市场、防范债务风险、突破家庭财富约束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国外有关家庭劳动收入与资产选择,财富与资产选择以及在房产和股票上进行的资产选择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劳动收入的形成吸引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股票持有的比例,因而提供了在流行的金融文献中理性的建议的证据.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在股票上的投资的比例随着他们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富裕的家庭获得更多的信息,因为信息产生增加的回报,因而对股票的需求是财富的凸函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房价风险挤出了股票持有量,这对高的和低的金融净资产投资者都是如此,但是,这种挤出效应在低的金融净价值水平上比较大.这些研究成果对研究我国家庭投资行为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篇论文重新定义了城市化和中国人口收入不均的关系,以中国居民的收入不均变化是否遵循着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为切入点。根据本文的研究,尽管中国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不均的变化没有遵循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但是中国总的收入不均变化遵循了这一假说。中国总体收入不均遵循倒U假说的主要原因就是:由城市化导致的收入不均已经在近十年来进入下降的阶段,从而使得中国总体收入不均水平也在下降或使其加速缓慢。在未来,对于总体收入不均水平的下降,两项政策将刻不容缓:一方面,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必须打破,从而使城市化加快;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收入必须尽快提高,从而使城乡差距缩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了金融素养、家庭财富与家庭创业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体上,金融素养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家庭参与创业的可能性,但家庭参与创业面临着"财富约束效应";而金融素养对家庭财富具有替代作用,提高金融素养有效缓解了家庭的"财富约束效应",促进家庭参与创业。同时,研究发现家庭财富对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并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但金融素养更能缓解农村家庭创业所面临的"财富约束效应"。另外,提高金融素养能有效缓解家庭的信贷约束,增加其风险偏好,间接地促进创业。  相似文献   

13.
初始财富格局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理解这一问题的成因,是制定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政策措施的基础。本文认为,尽管我国改革初始的财富格局(国有资产、土地、资源等集中在国家)对GDP增长没有影响,但对收入分配格局及变化趋势则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1997~2007年资金流量表,通过利息收入、土地出让金、国有企业利润等数据,对居民、企业和政府实际可支配收入项目进行了调整,并相应地还原了企业、政府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资产收益的作用。结果发现,资产性收益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影响显著,也说明了财富格局比劳动力报酬更有解释力。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就必须改变目前国有财富占比过高的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4.
Data from China's national rural and urban household surveysare used to measure and explain the welfare impacts of changesin goods and factor prices attributable to accession to the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price changes are estimated separatelyus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capture both direct andindirect effects of the initial tariff changes. The welfareimpacts are first-order approximations based on a householdmodel incorporating own-production activities calibrated tohousehold-level data and imposing minimum aggregation. The resultsshow negligible impacts on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the aggregate.However, diverse impacts emerge across household types and regions,associated with heterogeneity in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incomesources, with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compensatory policyresponses.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在很多国家社会保障都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最重要的手段。本文对陕西省宝鸡市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保障转移性收入缩小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使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4.5%,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下降22.8%,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下降1.82%。但由于农村居民获得的社会保障转移性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上升23.17%。为抑制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应重视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尽快扭转社会保障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逆向调节。  相似文献   

16.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住房财富积累具有较强的中介效应,其再分配机制对住房财富水平有显著影响。为此,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引入结构方程模型和不平等回归分解法,对其影响路径进行系统性研究发现: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对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群体的住房财富积累具有稳定的正向再分配效应,对住房财富不平等的贡献较高。按照公积金的代际支付转移及分配差异的负反馈循环机制,这种不平等远未达到其最大影响。未来通过政策调整和结构优化,在公积金制度公平性和财富分配方面还蕴含着巨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quantitatively how initial wealth holding differences across households are propagated through time in a one sector growth model economy. A key feature of the model is that household consumption cannot fall below a positive level each period. The existence of a minimum consumption requirement implies that the Intertemporal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not only differs across households but also changes differently over time. This model is calibrated to match some key aggregate statistics of the U.S. economy. We find that, as in the data,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in our benchmark model economy exhibits a (brief) period of increasing inequality, a short period in which inequality diminishes and a steady level of inequality along the balanced growth path. However, our model illustrates that the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length of the transition path. Additionally, our model predicts an upsurge in wealth inequality following 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 in the 1970s.  相似文献   

18.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wealth of older self‐employed people, despite growing interest in this labour market group. This paper utilises the British Retirement Survey to fill the gap by providing novel estimates of their lifetime wealth. The findings dispel the idea that the self‐employed live in poverty; indeed, they seem to be a relatively wealthy group, holding a broad spread of assets and subject to moderate lifetime wealth inequality. These findings may help inform modelling of retirement behaviour of this group, as well as pension policy design.  相似文献   

19.
李波  朱太辉 《金融研究》2022,501(3):20-40
本文通过引入财务脆弱性来描述家庭无法及时或完全履行偿债义务而发生的财务困境,实证分析了债务杠杆对家庭消费的异质性影响。理论机制分析和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债务杠杆会提升财务脆弱性,从而弱化跨期消费平滑能力,强化消费预算约束,导致家庭落入“高边际消费倾向、低消费支出水平”的低层次消费路径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通过负债投资多套房的家庭而言,高债务杠杆会明显增加不确定冲击下的财务脆弱性,进而对消费产生更大的抑制效应;亲友民间借贷的履约机制相对灵活,可以缓解财务脆弱性对家庭消费的抑制效应;债务杠杆上升引致的财务脆弱性,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压缩效应大于非耐用消费品,对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的挤占效应大于城镇家庭。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规范发展消费信贷”等提供了理论解释,对金融服务促进消费发展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The impact of fully anticipated inflation i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heterogeneous agent economies with an endogenous labor supply and portfolio choices. In stationary equilibrium, inflation nonlinearly alters the endogenous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wealth, and consumption. Small departures from zero inflation have the strongest impact. Three features determine how inflation impacts distributions and welfare: financial structure, shock persistence, and labor supply elasticity. When agents can self‐insure only with money, inflation reduces wealth inequality but may raise consumption inequality. Otherwise, inflation reduces consumption inequality but may raise wealth inequality. Given persistent shocks and an inelastic labor supply, inflation may raise average welfare. The results hold when the model is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capital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