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尹志超  张号栋 《金融研究》2018,461(11):188-206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选择工具变量,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发现,金融可及性可显著增加家庭信贷需求,同时显著降低家庭信贷约束的概率。进一步,本文发现金融可及性可显著降低家庭需求型信贷约束和供给型信贷约束的概率。本文引入互联网金融变量后发现,在正规金融不可及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可显著促进家庭信贷需求,并降低家庭信贷约束的概率。本文政策含义是,提高金融可及性,推广互联网金融,对于释放家庭信贷需求,缓解家庭信贷约束,提升家庭消费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保险按照职能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类,构建Tobit模型并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保险对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参与商业保险会显著提高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比重,优化家庭金融资产结构,而参与社会保险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同时,提高保险的参与程度会显著促进家庭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  相似文献   

3.
从微观决策层面出发,考察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商业健康保险购买对非必要消费和整体消费结构的影响。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为依托,通过处理效应模型的估计分析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特征、收入、健康信息和经济主观态度等四个方面因素以后,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行为会促进其非必要消费,同时会对整体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而且相比于其他变量影响更为有效。由于商业健康保险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弹性要远大于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养老保险等因素,我们进一步论证,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不仅能够完善我国整体医疗体系架构、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而且还对我国调整消费结构、拉动内需等宏观政策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断优化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对中国家庭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国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家庭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概率和配置规模,其中金融知识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和互联网参与程度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效应凸显。因此,应当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和降低金融投资风险,通过提高中国家庭的互联网参与程度等来优化金融风险资产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二分类因变量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新冠肺炎疫情通过中间变量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意愿产生影响.居民风险保障意识在新冠肺炎疫情与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意愿之间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免费治疗政策替代性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意愿的提升程度.基于此,从保险公司完善针对特殊疫情的保险产品、政策支持保险产品创新、提升居民健康保险知识素养、加强医疗与保险场景深度融合等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幸福满意度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综合认知和态度,会影响到居民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其金融资产选择。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对幸福满意度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情况进行实证分。研究结果表明,幸福满意度与风险资产持有显著负相关、与参与股票交易显著负相关。此外,财富是影响家庭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者商业健康保险、教育水平的提高、自有住房拥有率增加等,都有助于促进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及对风险资产的持有。  相似文献   

7.
基于消费者保险需求理论,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自我保护与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医疗保险抑制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显著减少了自我保护支出;自我保护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鉴于此,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封顶线及报销比例以提供适度的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商业保险公司应提供差异化的健康保险以补充社会医疗保险,政府及保险公司应鼓励自我保护投资以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广肃  梁琪 《金融研究》2018,451(1):84-101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4年的数据,考察了互联网对于家庭风险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并发现了显著的正向效果。即使使用不同的识别策略,或者不同的关键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保持一致。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果主要存在于高收入、高教育以及非农户籍群体中;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来提高家庭风险金融投资的概率,具体表现为降低交易成本、削弱有限参与机会限制、以及增强社会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9.
李丁  丁俊菘  马双 《金融研究》2019,469(7):96-114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讨了社会互动对家庭商业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互动显著提高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可能性与参与程度,并且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这种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同时本文通过金融知识和商业保险信任度等变量验证了社会互动影响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两种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互动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中等学历、高收入水平、低参与率社区中家庭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特征视角,重视社会互动的促进作用,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以此推动我国商业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迅猛。本文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相关数据和研究文献为基础,从我国互联网发展变迁历程及现状分析出发,总结归纳了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变迁的创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路径的未来方向是通过大数据的精细挖掘提供精细定价及个性化服务,依托移动终端实现消费者服务自助化和借助其他电子商务品牌进行跨界运作生态化发展,以及推动互联网保险与其他互联网行业协同发展;同时,也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务必重视互联网保险创新发展与严格监管的平衡走向。  相似文献   

11.
周烁  伏霖  张文韬  李涛 《金融研究》2022,509(11):136-153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在考虑商业保险“保障”和“投资”双重属性的前提下,实证研究了乐观预期对家庭商业保险购买的影响。结果发现,乐观预期对家庭商业保险购买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即户主乐观预期程度越高,家庭购买商业保险的意愿越强。进一步区分保障型商业保险和投资型商业保险,发现乐观预期对商业保险购买的积极影响主要来自对投资型商业保险的需求,对保障型商业保险购买的影响则不显著。更重要地,不同风险保障能力下乐观预期对商业保险购买存在异质性影响,家庭储蓄较多、社会保障覆盖较好以及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家庭,乐观预期对商业保险购买的积极影响更大。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从预期视角理解商业保险市场的“有限参与”之谜,也为提升家庭风险保障和财富增值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尹志超  岳鹏鹏  陈悉榕 《金融研究》2019,466(4):168-187
本文研究了金融市场参与对家庭幸福的影响。理论分析显示,金融市场参与通过风险和收益对家庭幸福产生影响。本文运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参与对家庭幸福的影响。为克服内生性,本文选取工具变量,运用极大似然估计发现,家庭参与金融市场会显著提高家庭幸福的可能性。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投资的风险异质性对家庭幸福有显著影响:家庭参与低风险金融投资会显著提高家庭幸福,参与高风险金融投资会显著降低家庭幸福。从民间借贷参与中,本文发现家庭参与民间借出款会显著提高家庭幸福的可能性。民间借贷投资风险对家庭幸福的异质性影响也是存在的,高风险借出款对家庭幸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为理解家庭金融投资行为与幸福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依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考量社会养老保险“多轨制”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养老保险“多轨制”通过缓解收入风险、健康风险与风险厌恶程度等,影响家庭股票市场参与;家庭净资产水平和信任水平异质性,影响家庭股票市场参与差异。其中,参加企职保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促进家庭股票市场参与显著,参加城乡居保影响不显著。鉴于此,应进一步整合社会养老保险“多轨制”,提高城乡居保的养老保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信贷约束和扩大社会网络是移动支付降低家庭储蓄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医疗风险、失业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农村地区更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农业户口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效果更加突出。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高储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选娟  林宏妹 《金融研究》2021,490(4):92-110
作为我国重要的住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鲜有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检验住房公积金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住房公积金能显著提高有房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可能性和投资比重,但是对无房家庭的风险金融资产投资则无显著影响。研究其影响机制发现,住房公积金会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户主风险偏好,从而促进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本文研究结论对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引导居民家庭合理投资风险金融资产和实现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While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family is a risk-sharing institu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this source of insurance on savings and labor supply.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model where workers (females and males) are subject to idiosyncratic employment risk and where capital markets are incomplete. A household is formed by a female and a male, who decide on consumption, savings and labor supplies. In a calibrated version of our model we find that intra-household risk sharing has its largest impact among wealth-poor households. While the wealth-rich use mainly savings to smooth consumption across unemployment spells, wealth-poor households rely on spousal labor supply. For instance, for low-wealth households, average hours worked by wives of unemployed husbands are 8% higher than those worked by wives of employed husbands. This response in wives’ hours makes up 9% of lost family income. We also study consumption losses upon an unemployment spell, precautionary savings and the crowding out effects of the public unemployment insurance program on the extent of risk sharing within the household.  相似文献   

17.
易行健  苏欣  周聪  杨碧云 《金融研究》2022,502(4):151-16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分析了房价预期与家庭股市参与的关系,考察了行为金融偏差在房价预期影响股市参与过程中的作用,并根据背景风险、社会网络和户主特征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房价上涨预期通过降低居民家庭的股票收益率预期和增加住房资产,进而降低居民家庭的股市参与概率和参与程度;(2)“心理账户”以及“有限关注”的存在显著弱化了房价上涨预期对家庭股市参与的负向作用;(3)房价上涨预期对股市参与概率和参与程度的负向作用在收入风险更高、健康状况更差、社会网络水平较低以及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家庭中更大。因此,稳定房价预期能够通过提升家庭股市参与,进而从需求角度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铭来  奎潮 《保险研究》2012,(4):103-111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持续走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立足于保险学和消费者理论的基础,使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系统研究医疗保障体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居民消费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大于新农合医保,商业健康保险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家林  傅虹桥  宋泽 《金融研究》2022,508(10):58-76
促进消费对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地级市层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时间差异,运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大病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病保险使家庭人均消费显著增长了约6%。使用了事件分析法、置换检验、改变回归样本和控制变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仍保持一致,且这一效果在期初住院率高、储蓄率高以及收入较高的家庭中更明显。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大病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三种可能影响渠道,发现降低家庭对未来医疗支出风险的预期是大病保险促进家庭非医疗消费进而影响家庭总消费的主要渠道,印证了我国居民对高额医疗支出的担忧是影响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对于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促进居民消费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