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防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冲击,我国政府及时作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建立在内需拉动的基础上.投资需求在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启动较快,而消费需求由于财政资金的较少直接介入而启动相对缓慢.在此情况下,必须借助金融手段,依靠金融的推动来扩大消费,进而由消费扩大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0年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这是正确的、及时的。它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纵观连续两年的财政扩张政策,其主旨都是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是,1998年和1999年非国有投资并未启动。因此,启动社会投资...  相似文献   

3.
一、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最近,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其内容主要包括:——增加发行长期国债,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赤字,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建议在原定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  相似文献   

4.
投资、消费和出口一直以来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出口形势严峻,政府将投资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渠道,致使投资出现过度现象,通货膨胀风险显现,而消费仍然未被有效地启动。因此,当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有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更是现实的选择。那么,作为农村消费的重点之一农民住房消费,目前还处于未起步阶段,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扩大农民住房消费目标,就需要农村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拉动农村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上海财税》2001,(3):I001-I001
自1998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过去的三年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从而拉动了我国GDP的稳步增长。就上海而言,从促进投资方面来看,通过落实国债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运用,对带动社会投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促进消费方面来看,切实保证了“三条保障线”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加薪所需的财政性资金,增强了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改善了居民的消费预期;从促进出口方面来看,加大了对外贸出口的扶持力度,使本市外贸出口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6.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更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投资过旺和消费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国务院采取的是积极扩大内需的措施,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启动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7.
1.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启动社会有效需求。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影响,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看,虽然政府部门为了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已经采取了许多相应政策,如: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等,但经济增长率仍不理想,货币政策启动有效需求的社会效应力度减弱,目前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已很小。因此,适当的货币政策,配以积极的财政政……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前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评价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治理经济紧缩,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拉动经济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据统计,1998年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规模,拉动GDP增长1.5个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六年了,它对拉动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做出了多大贡献,它是否已经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了内在动力,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局面得到了扭转吗?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大量发行国债,六年的积累是否会带来很大的财政风险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应继续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