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全国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纲领。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强调,保险发展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保险供给的质量与效率,鼓励进行保险创新。受此影响,各式各样的保险创新层出不穷,但部分已然渐渐偏离了保险的保障本质,成为保险公司博人眼球的工具。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妥善处理好保险姓保和保险创新的关系,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保险姓保和保险创新?本文针对上述概念进行了辨析,保险姓保和保险创新并不矛盾,回归保险本质即保险姓保的创新才是促进保险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保险姓保服务于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保险创新,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相互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越 《中国金融》2006,(11):56-57
有学者提出,现阶段农村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保险的有效需求由购买者的数量、购买保险的欲望以及购买保险的能力等因素决定,而且它是相对于现时的保险供给制度与保险供给方式而言的。目前我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近七成,而且农业的弱质性及农民享有社会保障的缺失又决定了农村对保险保障的客观需求巨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的购买能力,即农民的收入水平无法将其现实需要转变为有效需求。相互保险的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保险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各保险主体供给能力无法满足潜在的保险需求,我国保险市场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平衡关系,巨大的、潜在的保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具体体现在保险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产品创新能力较差、经营管理水平粗放、客户服务质量较低等多个方面。本文基于此,探讨如何提高保险供给能力,实现保险供求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洪水保险的合理定价是制约洪水保险建立和推广的瓶颈之一,以往的洪水保险定价研究都是从供给的角度考虑的,而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为了探索居民对于洪水保险的需求价格,从居民的洪水保险支付意愿出发,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法),借助调查问卷,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居民洪水保险支付意愿价格为81元,并分析了对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业保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持。本文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供给短缺、自然需求旺盛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银保互动和前景理论,本文首先分析有信贷保险产品之后信贷保险供求双方发生的变化,得出信贷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意愿,但农户只有在突破保费成本约束和理赔预期约束之后才会选择参与信贷保险、进而选择借贷。其次,选取安徽省F县的草莓种植“信贷+保险”案例进行分析,对上述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给出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经济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保险并没有承担起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防范农业风险的职能,而是陷入了“供给有限、需求不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从供求角度看,过高的经营成本和赔付率导致保险公司供给不足,农民的低收入和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则造成需求疲软。从产品属性来看,农业保险供需“双冷”的成因在于它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其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正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让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供给,即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保险的需求来自于排污企业转嫁损失风险的需要,而企业的潜在损失风险又取决于政府的环境规制力度。如果政府颁布的环保法规对非法排污行为的处罚不严,并且环境执法过于宽松,则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企业面临的罚款和赔偿较少,无须通过购买保险来转嫁损失风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保险需求不足。在规模经济效应的制约下,需求的疲软又会造成供给缺乏弹性,最终造成环境污染保险出现供需"双冷"的局面。政府应该从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入手,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来启动企业对环境污染保险的市场需求,进而提升保险公司的供给意愿,而不应实施政策性保险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许闲 《保险研究》2011,(5):61-67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是保险监管的内容之一,但是这一信息却往往不被投保人所获知,造成保险供给(保险公司)和保险需求(投保人)两方信息的不对称.本文以保险公司存在偿付能力风险为基本假定,以累积性预期理论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构建保险需求和供给模型,分析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保险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保险供给和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建立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基础之上,所以当前市场结构中存在的失衡问题也带有一种必然性,这种问题实质就是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发展的非均衡,而其他的一些问题也是与保险市场的供求相联系的。供给与需求问题是保险市场两个最高层次的变量,二者的变化的方向和速率,决定了保险市场运行的基本态势。只有以供求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中国保险供给和保险需求的关系,才能把握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才能为做大做强中国的保险市场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巨灾保险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巨灾频发,巨灾保险潜在需求巨大,但由于成本过高、缺乏技术和相关法律制度等原因,巨灾保险供给严重不足。为扩大巨灾保险供给,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走政策性支持的商业化巨灾保险道路。通过建立强制性巨灾保险基金、发展再保险市场、完善相关立法和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等分散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就是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管理农业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从农业保险主体的供给方面、农户的需求方面以及政府行为三个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以有效促进河北省自身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研究出发,回顾经济学理论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经济治理实践中的应用,对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阐述,指出保险供给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文以产业为主要脉络,分别分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举措和保险需求,以及保险服务三大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保险公估作为一项保险中介服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保险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除了要有有效的保险供给与需求外,还应有相对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业面临着外资保险机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压力,完善保险中介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保险公估事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完善保险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量巨大,但我国农业保险的供给严重短缺.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必须加强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开展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完善财政补贴制度,以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天妹  臧艺皓 《河北金融》2011,(11):59-60,64
小额保险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以及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小额保险发展得越好,推进得越快,对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贡献就越大.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现状,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供给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最后从供给角度分析得出推进河北省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内蒙古保险市场是不均衡的市场,一方面居民对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不能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影响需求的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程度的制约,政府广泛提供保障计划的制约,教育水平的制约.影响供给的因素为:保险市场的规范程度,保险技术的不足,保险监管的高市场准入要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保险市场将进入更加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长期护理保障项目。目前,国内文献缺乏对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供给市场潜力的基础性研究。为此,本文对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供给市场潜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首先,通过人口模型产生未来人口年龄变动数据,并结合长期风险发生率和费用支付标准假设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动态需求进行测算;其次,基于长期护理社会保障系数和产品精算模型,对我国长期护理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和个人筹资能力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长期护理费用支出给全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趋严重,在不考虑制度运行成本的前提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分散风险在筹资机制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致力于研究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探讨当前互联网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机遇,以及如何更为有效推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提出建议。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自2005年,中国人保公司创先性的开启互联网保险后,互联网保险逐渐进入一个膨胀式发展的阶段,但是在此中也存在很多的隐患,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提出,对于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既是互联网保险业发展的新机遇,也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必须通过促进责任保险发展的保险产业政策,努力增加责任险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