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不能一概笼统而论,应当针对银行与客户之间风险和收益分配原则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银行理财产品中,理财顾问服务属于咨询服务合同法律关系;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属于附条件的借款合同法律关系;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则属于信托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盾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综合理财产品具有储蓄、信托和委托代理三类不同的性质,而不仅仅是银监会所定义的委托代理一种性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因理财性质不同所形成的商业银行对客户相互矛盾的理财行为、双方风险与收益的博弈关系以及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去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已有一年多时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31%,为近两年最低值。银行理财收益率缘何会创新低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监管文件接连出台,2018年又被业内称为"资管元年"。有业内专家表示,资管业务转型对银行相关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理财逐渐成为资管子行业中最为主要的部分。2018年,“资管新规”及与其配套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的先后出台,统一监管标准、加快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期限错配和消除多层嵌套逐渐成为资管行业共同的监管方向,商业银行的理财市场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和调整。文章以黑龙江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资管新规出台后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20年原本是资管新规的收官年,但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这一年,虽然银行净值型理财的转型之路取得了巨大飞跃,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也开始逐步被投资者所接受,但是,对于真正的非保本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原来那些热衷保本的客群中,其接受度依然偏低。  相似文献   

6.
资管新规发布实施以来,理财子公司的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合规销售是资管新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核心要求,亦是打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关键前提;销售渠道的规范拓展对于理财子公司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2020年1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理财销售办法》),成为资管新规后指导商业银行理财合规销售和渠道建设的又一重要操作性细则。  相似文献   

7.
作为投资者,在理财的时候,肯定是想保本、收益高、风险小,但资管新规落地后,许多资管产品不再保本,故对安全比较看重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五一前夕,资管新规落地。央行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标志着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意见》较征求意见稿略作修订,过渡期由原来的2019年6月30日延长至2020年底,以确保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8.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银行在致力于理财产品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基本全部退出,但各银行的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展差异较大。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分析》,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2020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从近两年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展来看,每个季度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平均上升6.1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截至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时,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预计可以达到92.74%左右,也就是说,仍有7%-8%的产品没有完成转型。  相似文献   

9.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银行在致力于理财产品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基本全部退出,但各银行的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展差异较大.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分析》,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2020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从近两年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展来看,每个季度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平均上升6.1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截至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时,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占比预计可以达到92.74%左右,也就是说,仍有7%-8%的产品没有完成转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乱象之下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公布。对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而言,该指导意见打破了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对资金池、多层嵌套等行为进行了严格约束。新规虽有过渡,威慑却已形成。面对严格的新规,商业银行应尽快在过渡期内对理财产品资金募集端和资产运作端进行规范转型,加强风险管控,同时发挥既有优势,合理创新以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  相似文献   

11.
《大众理财顾问》2008,(7):17-17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理财市场哀声一片.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持续固守保本理财理念,避开动荡下跌的资本市场,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信托贷款市场.  相似文献   

12.
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汇业务之外的一项重要业务,银行理财产品也成为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重要投资渠道之一.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念界定与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就其信托本质和存款本质及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位和规范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资管新规有效防范化解了影子银行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资产负债业务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利用2014—2020年上市银行半年度数据,基于资管新规政策,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信贷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相较低风险行业,资管新规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高风险行业的信贷投放,即起到风险防范作用;第二,资管新规抑制了理财产品的发放,导致银行融资渠道收缩,进而引起整体信贷收缩;第三,为承接理财资金,银行加剧了存款竞争,存款利率因此抬升,并传导至贷款利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对于理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囿于传统法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体资格一直缺失,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一直受到牵制。由于不能直接投资非标准债权和权益类资产,银行不得不通过同业通道合作使该类投资合规。这一方面增加了资产管理业务成本,降低了投资者收益;另一方面也使银行在资管大战中处于非公平地位。  相似文献   

15.
韩佼  张佳婧 《河北金融》2022,(2):57-59,68
2021年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落地的第三年,也是过渡期整改最后一年.三年以来,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刚性兑付预期逐步被打破,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采取诸如提升发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合规性、持续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等措施,以完善和整改理财业务转型,助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核心,是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理财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这些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市场虽取得了极大发展,但还存在各种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模糊不清,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规制和投资者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不足的关键是对我国的理财产品,尤其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并从立法层面进行规制,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缓解理财纠纷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2018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几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从政策上强化了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性要求,明确了统一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而信托行业在业务开展中长期扮演着"影子银行"的角色,资管新规的出台无疑对该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在强监管环境下,信托行业也需积极配合资管新规相关规定,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推进业务转型。  相似文献   

18.
安伟  王忠钦 《西南金融》2011,(10):50-53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增长,但其法律关系尚不明晰。这一问题将严重制约该业务发展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因而深入研究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非常必要。本文在总结现存银行理财产品法律关系有关观点的基础上,试图从法律关系角度对理财产品进行再分类,并分析各自的法律关系。针对现有银行理财产品监管政策的临时性和非系统性,本文进一步就法律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监管探究。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性质、风险与监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理财业务的性质(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属性 决定某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及其监管的一个重要决定要素是,该金融产品在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其变化。不同的法律关系,往往使得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产品性质和业务属性,从而使这些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和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今年以来,被银监会的日均贷存比考核和央行的量化紧缩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商业银行,只能借助于理财产品、票据和委托贷款等手段,使银行"双重表外化"的现象愈发严重。存款"出逃"到理财,是负债方的表外化;银行大量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急剧放量,是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