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中国2004年—2005年期间获得无保留审计意见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的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考察了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公司是否面临退市风险"、"审计意见是否带强调事项"、"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公司盈余数量"、"年度"等指标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的盈余管理绝对值显著比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小,这说明审计委员会能够显著的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时间越长,审计质量越高;审计委员会在2005年的作用比2004年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2004年~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调整后的KS模型估计出的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考察了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影响审计质量的相关变量之后,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存在以下关系: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成正相关关系;市场的进入退出壁垒越高,审计质量越高;但审计师的行业专长不但没有提高审计质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质量;审计市场的强地域性与审计质量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自愿性变更的大环境下,研究事务所任期的长短是否对耳计质量造成影响,试图为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制定提供实证证据。我们以1995年至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346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上市公司盈余乍理程度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研究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以主观应计利润和线下项目度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对于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委托关系持续时问在五年及五年以上戢上市公司,随着事务所任期的增加,上市公司利用主观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加严重。而这种行为主要是将利润调低的盈余管理。其次,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的增加,上市公司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加重了。而且,这一关系对于存在稳定的审计业务委托关系的上市公司来说更加明显。这种行为不仅包括将盈余调高的盈余管理,也包括了将盈余调低的盈余管理。以上两个结论均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的增加加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观点,与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暗含的假设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国际四大与高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7—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3874份年报数据,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对施行新会计准则和新审计准则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四大与非国际四大在审计质量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某些年度国际四大甚至比非国际四大更差。最后,借鉴Basu(1997)的思想,构建关于盈余管理的稳健性模型,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盈余管理、事务所客户资源控制权的归属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市场仅能观察到事务所变更不同的是,中国资本市场还同时提供了审计师变更的佐证。基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资产专有理论,从审计师和事务所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审计师/事务所变更行为,并结合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进一步分析这种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文章通过对比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并带走客户的公司与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没有带走客户的公司后,发现在审计师跳槽之前,公司的盈余管理越强,越会跟随审计师到新的事务所,表明客户资源的控制权归审计师而非事务所所有。并且,我们还发现,这类公司在审计师变更前的审计质量更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审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现有成果,并对于规范审计师行为和提高审计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质量,发现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这种鉴别的能力与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关。相对操控的经营性应计利润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对以操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审计质量还和盈余管理的方向有关,虽然注册会计师对以增加利润为目的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敏感,但是与对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比较,并没有体现出更高的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9.
审计师任期、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2007年至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估计的可操控性应计间接衡量审计质量,来验证强制审计师轮换制度的实施是否起到预期的作用,并探讨了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实证检验得出,当审计师任期超过5年后,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增加,审计质量逐渐下降验证了签字会计师5年期强制轮换制度的适当性.另外,也得出在控制审计师任期后,随着事务所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随着下降,为事务所轮换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审计师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2003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关系在不同年度、不同前期审计意见的情况下有所不同.这表明,一方面审计师变更影响到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即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前期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师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做法,且伴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强化,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2002—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以公司市场价值与其财务盈利的相关系数(简称为盈利可信度)作为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审计师变更总体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可信度;变更前一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或者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发生审计师变更使其盈利可信度下降的程度更大;出于对审计服务级差需求的审计师变更,无论是升级变更还是降级变更公司的盈利可信度均显著高于同级变更的公司,而升级变更为声誉较好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盈利可信度的提高程度最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以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对于审计师变更的经济后果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不强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识别不足造成的。研究结论同时还说明审计意见分歧、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以及对审计服务的级差需求是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包括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以及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师变更现象,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审计师选择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自选择问题——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Heckman(1978)的二阶段回归方法,以2002-2006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研究审计师选择的同时控制了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自选择问题,并将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实际情况与假设的相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不同的审计师选择倾向,从而间接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研究发现:自选择问题对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拒绝了公司随机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原假设;在控制自选择之后,回归方程中变量的斜率系数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可能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LMSW的理论框架,首次从信息披露制度的角度,将整个样本期划分为8个时间段,分段考察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市场效应,并为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市场效应判别体系提供思路.实证结果显示,在1997、1999、2000、2006、2007子样本期内,信息披露制度市场效应显著,能够显著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本文对私人信息交易度C2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发现C2与证券市场走势成反向关系,国家最高立法部门和证监会制定的制度对降低C2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证券交易所对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是直接而且效果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文献一直把盈余管理看成同质风险,而本文把盈余管理按属性划分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采用1999年至200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审计师能否对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做出差别反应,并表现在审计意见决策上。研究结果发现,在同样进行了盈余管理的样本中,审计师能够区分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对高风险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应计额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大于低风险的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应计额。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的经验文献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的看来,已有的文献主要从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审计任期与盈余质量以及审计师变更与盈余质量三个方面来考察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但并未取得一致性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多维度计量盈余质量和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两个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40
近年来 ,公司欺诈发行与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的行为构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重点之一。本文考察了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中遭到有关监管部门处罚的审计失败案例 ,并结合近年来的证券审计市场政策 ,分析了有关监管思想、政策影响以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审计失败案反映了监管部门综合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效率与力度 ,同时执业机构也有必要从中吸取教训 ,恪守审计独立性 ,保证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17.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检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行业专长是审计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国外大量的研究均证实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能够提高审计质量,而本文的研究却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中,就总体而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体上独立性相对不高、易受行业内经济依赖度的负面影响和行业专长发展程度较低是造成这种负相关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投资者异质性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对投资者二维视角的交叉分类与相关行为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按交易特点与行为依据的新的分类方案,即将投资者分为套利交易者、价格预期交易者和量能变动交易者三类。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函数,通过对证券市场供求函数的讨论,利用均衡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投资者异质性的证券市场定价模型,并以我国证券市场1999-2011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主要由价格预期交易者的诱导性策略行为与量能变动交易者的羊群行为决定,套利交易者的套利行为对市场价格没有显著的影响,证券市场扩容也未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系统性冲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