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公立高校银行贷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构建新制度,对高校、银行、政府关于高校贷款的行为加以规范.新的公立高校贷款制度,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适度贷款制度,有计划政策性贷款、有条件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银行贷款制度,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和银行贷款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2.
不良担保贷款的成因:不良担保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一条就是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循环担保取得银行贷款,风险从根本上未得到真正防范而造成不良贷款。造成企业之间贷款的互相担保、循环担保的原因有多条。  相似文献   

3.
<正>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银行贷款风险性也越来越大。为确保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做好贷款的担保更显必要。但目前实际工作中难度极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起担保作用。如何防微杜渐已成为银行信贷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就此提出探讨性意见。一、现行贷款担保的考察为了减少贷款风险,目前专业银行贷款担保形式有:信用担保、物资和财产抵押担保、信用担保加资产抵押三种。  相似文献   

4.
邵丁  耿世忠 《中国金融》2005,(21):69-69
当前银行贷款担保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没有认识到贷款担保只是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贷款的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对贷款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贷款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贷款担保就可以发放贷款。其实,贷款担保虽然重要,但它毕竟处于次要还款来源的地位。贷款担保只是分散了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5.
1、执行贷款担保制度遇到的问题。贷款担保是在借贷行为中,由第三人(担保人或保证人)以自己的财产保证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的一种经济行为。真正有效的担保,其担保人必须是具有足够代偿能力的经济实体,在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时,负起代借款人偿还贷款的经济责任。贷款担保是借款合同条例所规定的,也是实行贷款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分担贷  相似文献   

6.
自1995年商业银行法确立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以实行担保为原则这一制度以来,抵押担保贷款在银行贷款中的占比迅速提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抵押担保贷款已成为包括农业银行在内各商业银行采用的最主要的贷款形式。为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减少信贷操作风险,目前农业银行各经营行相继设立了信贷业务法律审查岗位,并配备了专兼职审查人员,强化  相似文献   

7.
担保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银行贷款业务中的担保行为对促进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担保法跨越物权法、债权法两个法域,从担保的定义可知担保是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的法律措施.债权得以实现正是银行贷款业务现实意义所在,而债权的实现依赖于债务的履行,债务不履行,债权就不能实现,债务的履行,同时就是债权的实现,但债权的实现,不仅需要债务人有积极而适当地履行其债务的愿望,而且取决于债务人须有履行能力,如果债务人没有履行能力,尽管道德约束和法律制度能够起到促使债务人履行其债务的作用,仍然不能保障债权的实现,而担保却能保障这一债权的实施,这是担保所独有的特点,但是担保的存在并非使贷款的偿付进入了"保险箱",倘若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反会引发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李嘉 《浙江金融》2006,(4):35-36
作为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如何在满足经济增长的融资需求,增强银行贷款业务的盈利性、流动性的同时.确保贷款的安全性是金融改革的核心。融资担保制度正是联系这一系列要素的纽带.好的担保制度能鼓励银行放贷,便利企业融资,还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我国现行担保制度在担保产品上范围过窄.制度设计上缺乏灵活性.严重影响了放贷及融资规模.如何设计更符台我国金融市场需求的担保模式是金融改革亟待解决的课题。脱胎于英国的浮动担保制度可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吕苏榆 《金融纵横》1999,(12):13-14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并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能性进行严格审查。”由此可见,担保贷款将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增强信用观念,用法律手段来保证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更好地处理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优化信贷结构,农业银行开办了抵押、担保贷款业务.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存在的问题(一)思想认识不足.目前,在农业银行内部,仍有相当部分的干部认为抵押、担保贷款,是用银行贷款保银行贷款,没有什么意义.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是干部业务素质差,金融意识淡薄,不理解为什么要办理抵押、担保业务;二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确有一些抵押、担保贷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抵押、担保贷款流于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贷款户为取得贷款随便找贷款担保人,不问贷款担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契约不完全性之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产权担保融资也是知识产权运用的方式之一.担保制度已经"由保全型担保转变为金融媒介型担保"(梁慧星,1996),然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质押制度以实现其担保功能,实践中却一直面临银行"惜贷"困扰.在整个银行贷款结构比例中,即使在利用无形资产担保较多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只占到整个担保贷款的0.01%(孙天琦,2007).  相似文献   

12.
银行贷款业务中,绝大多数属于担保贷款,设定担保目的是为了防范贷款风险.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可以行使担保权利,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目前,有关担保立法缺乏前瞻性,还存在空白点,有些担保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争议,给担保贷款业务带来困惑.容易发生纠纷。本期特就贷款担保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法律问题,约请法律实务工作者撰写案例分析,指导贷款担保业务。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制度下,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是市场主体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条件,而贫困地区市场主体抵押担保难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最近,"一行三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方向。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要内容,为了准确掌握贫困地区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的现状、难点及其原因,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的有效途径,笔者对巴中市贷款抵押担保方式进行了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深入,贷款担保作为连接金融与经济的中间环节,已经对信贷仍至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及时研究探讨贷款担保问题,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担保贷款已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王卫红 《新疆金融》2006,(10):31-31
对贷款实施担保是银行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今银行贷款中,担保贷款的占比很高,但是在贷款担保运作中,有些银行只追求表面上的担保合同手续,而忽视替债务人出具保证的保证人的客观实质。在监管实践中,我们发现以虚保实、以小保大、以弱保强、以总保分以及交叉担保、行政担保等种种假性担保,使贷款担保形式化,反把银行推向了被动境地,信贷风险状况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6.
一、目前企业架空贷款的六种手段1抵押———押而不抵,银行贷款被悬空。随着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担保、抵押贷款在普遍推行。但由于对目前企业办理担保、抵押贷款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出现了“押而不抵,担而无力保”。2合资———合而无资,银行贷款填...  相似文献   

17.
个案类型个人征信系统实际操作中主要发现以下六种类型:案例1:贷款归还但担保信息未消除。申请人张先生于2006年9月为他人在某银行贷款35000元提供担保,该笔贷款已  相似文献   

18.
《金融纵横》1999,(9):44-45
6月末,淮北市国家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59.50亿元,比年初增长4.87%,城市信用社贷款余额为5.48亿元,比年初增长8.42%。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各自及时、适度发放了贷款,但是除了少数优势企业认同银行贷款较为适度外,大多数企业认为自己难以及时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由于难以落实抵押、担保,金融部门难以掌握其信用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动机 (一)提供担保,突破银行贷款限制条件 在市场日益规范的情况下,银行等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会贷款给亏损或缺乏诚信的企业,而上市公司信誉相对较高,取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因此,关联方为了获得发展资金,常常利用上市公司作为担保从银行获取(甚至是骗取)贷款,且不少是违规担保,尽管证监会曾多次发文予以规范,但依然是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法律要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房地产抵押贷款是抵押人提供抵押物作为向银行贷款的还款担保,贷款期限届满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本息,抵押权人(银行)依法处置抵押物优先受偿的融资行为。以房地产作抵押,是目前借款人向贷款银行提供的主要担保方式之一,因此相关法律对其规定格外严格、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