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卢翠萍 《金卡工程》2010,14(11):218-218
当前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高频爆发,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间必然结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性的,既有政治政策、社会环境、利益主体分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群体心理、个体心理等微观方面的原因。本文立足于阐述社会心理因素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深入分析不同参与者在群体性事件中不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张向阳 《金卡工程》2010,14(6):135-135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摩擦不断。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社会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暴露于网络中。在这场网民与政府的博弈中,网络群体性事件极易发生并屡见不鲜。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的社会现实,尽快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和明确界定,为依法、科学、妥善、高效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找到逻辑起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非法集体活动.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可以归纳为权益受侵害型和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型两类.在企业具体是有劳资纠纷、破产重组、企业改制等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有工作方发法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与重任,但是,近几年来,不断有企业连续发生青年员工自伤事件,当代青年的心理危机因此受到社会普遍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青年心理危机的表现,然后探讨了其心理危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贺军 《中国外资》2010,(6):201-201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非法集体活动。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可以归纳为权益受侵害型和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型两类。在企业具体是有劳资纠纷、破产重组、企业改制等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群体性事件的日益增多,由群体性事件暴露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为了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趋势,而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也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反映,基于这一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目前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定义、类型和研究视角三个方面,以期对群体性事件进行一个总体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进入艰难转型期,社会盾急剧增加,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2009年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暴烈程度显著上长等新动向.当前一地方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还存在角色错位、观念滞后、敌对思维、方法简单、封锁消息等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可从事前探寻化解矛盾的预防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事中处置机制、确立稳妥的事后善后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何花 《金卡工程》2010,14(10):195-196
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突出因素。本文在分析群体性事件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信息公开,揭示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诱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雪琴 《金卡工程》2010,14(3):38-39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标志着党和国家犯罪治理对策的更加全面成熟,对推进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阶段在我国,随着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成分的日趋复杂化,其表现方式也日趋激烈,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突出问题。本文以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处理群体性事件为视角,对具体实践情况进行详细考察和反思,并根据宽严相济的要求提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党金娥 《金卡工程》2010,14(10):83-83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种族多样,在一些边远、落后的地区易出现群众集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低下,对于群体性诉讼这类人数众多的敏感性事件,司法机关愿意去受理的少之又少,一些法院甚至是置之不理。本文将从我国群体性诉讼的司法解决谈起,介绍国外现有的解决群体性纠纷的机制,对我国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不公现象的屡屡发生,引起了许多群众的不满,然而合理的诉诸渠道的堵塞,使得怨恨不满不断积累,以至于当有一根导火线时,便会导致一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可以表明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可以根据其发生的数量,频率,范围来作为衡量国家是否稳定的标准。要想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必须要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万事究其根本,所以,分析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成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是一次新的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会对社会公众心理产生冲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社会公众的心理危机是一种特殊危机.基于传统零售企业的工作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传统零售企业员工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传统零售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从员工与企业两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传统零售企业和员工能够从心理上有效应对,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思阳 《河北金融》2012,(4):38-39,41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破坏社会秩序、制约社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基层作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和关键节点,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工作中的优势,全方位提升和完善基层化解群体性事件能力,有助于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将群体性事件化解于基层。  相似文献   

15.
突发事件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发生的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给社会造成危害、损失或负面影响的事件。突发与危机相互交织,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对社会和个人心理的冲击性,一石激起千层浪;二是引起公众对信息的饥渴性,欲知、应知而未知;三是不同利益代言媒体的炒作性,泛起各种道听途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汇》2009,(18):1-1
突发事件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发生的事件。危机事件是指给社会造成危害、损失或负面影响的事件。突发与危机相互交织,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对社会和个人心理的冲击性,一石激起千层浪;二是引起公众对信息的饥渴性,欲知、应知而未知;三是不同利益代言媒体的炒作性,泛起各种道听途说。  相似文献   

17.
杜相江 《金卡工程》2010,14(11):146-146
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征用和城市改造中的拆迁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中异军突起,逐年增加,且占总量中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社会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利益性明显,对抗性激烈,涉及群体复杂多样,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要减少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源头做文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突发群体性事件数量逐年上升,且每年上升的幅度都比较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有:房屋拆迁安置的原因;城建规划管理的原因;劳资劳务纠纷的原因;企、事业改制的原因;特殊对象待遇的原因;环境保护、教育问题、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为此,应由坚持应付型接访与主动型办访并重,逐渐向主动型办访过渡,千方百计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千方百计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千方百计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应由坚持稳妥型处置群体性事件与积极型预防群体性事件并重,逐渐向积极型预防群体性事件过渡,加强源头防控,敏锐地发现"苗头性问题",加大处置力度,早介入,早化解与责任地区和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跟踪掌握处置进展情况,随时准备继续协调,要给群众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努力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要树立成本意识,要算经济账,立足于经济利益问题要靠经济手段解决,要带着深厚地感情去感化、去疏导、去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19.
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和应对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它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一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仅是对肇事者进行法律惩处,更要关注和解决生活困难群体的生存困境;二是不能仅是对事件本身的诱因进行报道,更要挖掘和直面事件爆发的深层原因;三是不能仅是就事论事地看待群体的状态和事件的进展,更要结合群体性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唯有从主体因素、客观原因、背景环境三方面综合考察群体性事件,才有可能制定出治标又治本,合理又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中国面临各类问题,对社会公共安全与民众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应对各类问题和突发事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本文从危机事件入手,指出了我国在危机管理当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在公共危机的视角下建立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