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蔡赛男 《征信》2011,(2):51-54
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是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征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有助于矫正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重复博弈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优化信用资源配置.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开放与共享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缺失、信用信息分散、标准化建设欠缺以及监管缺位等.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  相似文献   

2.
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息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信用信息共享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对解决信息不对称、扩大信用交易、防范信用风险、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多重贷款和欺诈等各类信用问题,构建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迫在眉睫,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是关键。美国市场化的个人信用体系相当完善,其私营模式下的信用信息共享程度高。本文对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发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征信标准化程度高以及完善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美国信用信息共享程度高的关键原因。因此,我国应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信用法律体系,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并引导个人征信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制定统一的信用信息技术标准,从而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美国模式对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建立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借鉴美国模式,提出加快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指出共享经济发展存在共享平台权责不对等、潜存法律和道德风险、大数据技术易形成新的垄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诱发市场失灵等问题。最后,从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职能、全面扶持共享经济创新、完善信用体系,强化惩戒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国家必备的经济基础设施之一,对于建设信用社会、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和执行信用信息国家标准,使得大量信用信息无法充分共享和流动,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本文在明确信用信息国家标准建设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息档案不完整、评级授信不科学、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不仅影响着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同时也是农村产生放贷难、收贷难、难贷款的重要原因。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应从征信机构的完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路径,指出在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进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限制和监管标准不明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信用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监督管理、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用担保机构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我国信用担保机构仍有诸多弊端,例如信用担保机构相关法律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环境不完善;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形式较单一;社会分工不明确;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发展不完善。针对以上弊端,本文提出健全信用担保法律法规;打破传统单一体系,创新发展大树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形式;职责分工明确、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又避免过度干预;完善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 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三类路径,指出在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进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限制和监管标准不明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信用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 今后,应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以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青 《济南金融》2005,(3):66-67
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规章,确保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进行。在立法和执法层面上,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外汇市场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依法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使得信用管理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与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统一的外汇市场信用标准规范,支持外汇市场信用信息逐步开放共享,方便银行和其他执法及时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模式的经验及特点 美国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完善的市场机制,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职责明确的信用管理体系、发育成熟的信用主体、通畅发达的征信评信网络和功能强大的信用中介服务对美囝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万和 《中国外汇》2007,(11):70-70
一是外汇信用立法滞后。目前,我国外汇管理正处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的过程中,在经常项目放开的同时,资本项目还未实现完全可兑换,且管理方式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由于新旧体制交替、矛盾问题很多,加之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信用制度和信用机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二是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就外汇局内部而言,各个外汇业务统计监测系统收集了涉汇主体大量的信用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基于各个部门的业务监管需要而设置,相互关联性差,存在信息重复采集和信息勾通不够的问题,形不成监管的合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信用立法滞后、缺少覆盖全社会的征信机制、社会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信用监管机制不完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不完善、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大数据征信促进社会信用资源的共享,应建立个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的统一社会信用码,通过构建以大数据征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全社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联合惩戒”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整个社会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我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回顾,从中小企业融资和小额信贷视角,提出了实现金融基础数据库信用信息共享的现实需求;从理论研究和金融改革实践的不同侧面,文章论证了信用信息共享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对信用信息共享的发展障碍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降低贷款违约率、加强信用监管、预防信贷市场系统性风险,推广基础数据库的信用信息共享意义重大且任务紧迫。  相似文献   

16.
李士涛  王希军 《征信》2011,(1):60-6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建设、征信行业监管、地方信用创建和行业信用建设等多项内容.随着全国信贷征信体系的日益完善,辽宁省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信用信息尚未有效整合,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因此,应协调发挥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在城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实现了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而地处广大农村牧区的农牧民的信用信息却未纳入到这一系统中来,农牧民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在农村金融机构尚未形成,从而阻碍了信用优化配置资金和资源的引导机制,也影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喀喇沁旗结合当地实际,构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开发和实施《小额农户电子信用信息档案系统》,为正在建设中的农村信用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一)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规章,确保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进行.在立法和执法层面上,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外汇市场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依法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使得信用管理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与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统一的外汇市场信用标准规范,支持外汇市场信用信息逐步开放共享,方便银行和其他执法者及时了解和使用;第三,要保护涉汇主体的合法权益,在经济管理法律框架下,打击外汇市场中失信违法现象,引导涉汇主体遵纪守法,提高社会整体信用程度.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对目前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面临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用信息共享难度较大,以及个人隐私难以保护等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信息主体的维权保障,以及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征信信息共享机制等途径,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近几年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典型案件及其对受害者在经济、精神及信用方面的损害,探讨信息主体信用情况修复困难或无法修复的内在原因.为加强身份盗用信息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设,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身份盗用案件受理的主管部门;加强对身份盗用的执法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增设“身份盗用修复服务”模块或开发手机APP软件;完善不良信用信息修复渠道,提升信息主体维权意识;推动身份盗用类保险产品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