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国际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数据集中,通过将经营策略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也依托现有的业务处理系统,重新设计、规划、开发和实施了数据大集中模式下全新的业务处理模式。图1是数据大集中后,商业银行业务处理模式的原理图。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的客户数据与处理数据集中在数据运行处理中心(简称数据中心)的主机上进行。当有业务请求时,所有银行的前端数据采集可以通过综合柜台系统、银行卡系统、清算系统、信用管理系统、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接入渠道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是中国工商银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工行基本完成了"9991"工程,实现了全行业务数据的大集中,确立了在国内银行界的科技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今天,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节约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降低应用系统的复杂度、防范业务处理的风险,纷纷将对公、对私业务数据集中到一级分行或总行.由于系统结构的改变,利息计提系统开发的方法和设计原则都较数据集中前有很大的不同.该系统是在全省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开发的,利用柜面系统产生的客户数据,测算对公、对私存款当前或未来某个时点应支付的存款利息和应付利息率,真实地对银行的利息支付状况做全面分析,对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进行预测,从而更好地掌握全行的盈亏情况,为行领导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大集中模式下存储容灾系统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大集中”已成为中国金融业人所共识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原有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数据大集中。有的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数据处理中心,有的正在全国建立几个区域数据处理中心,还有的面向省级进行数据集中。不管面向何种层面来实施数据大集中,其中存储容灾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必须仔细考虑的重要环节。下面就去年建设银行湖南省分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完成,数据中心对全行的业务影响力日益提高。截至目前,数据中心运行的各类应用系统已达200多套,各类服务器3000多台,部分应用系统支撑着全球范围7×24小时的连续业务运营。在此情况下,如何确保工行应用系统的稳定可靠、高交易成功率和高峰访问条件下的高性能是数据中心生产管理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生产运行管理是集技术性、综合性、服务性和管理性于一体的科技管理.随着数据集中工程的逐步深入和综合业务系统的全面投产,工商银行形成了以数据中心(北京)和数据中心(上海)两大数据中心为依托的全行集约化经营的新格局.在新的形势下,由于业务需求的处理环节增多、涉及业务部门增多、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新节点增多,给生产运行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环节,加大了管理难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数据集中后省分行的生产运行管理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业务数据区域性集中处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数据集中处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与网络通讯的技术优势,降低银行营运与交易的成本,增强业务交易的可靠性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8.
一、技术探讨背景 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控制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扩大营业收入等.  相似文献   

9.
一、大集中呼唤灾难备份 2002年,实现数据大集中几乎成为我国所有银行信息化工程的重点,各行都在紧锣密鼓地走上一条大集中之路。数据集中给我们带来方便的经营管理,帮助我们有效地控制外部风险,增强规模效益。同时,数据集中也带来了风险的集中。系统的风险随着集中程度的提高和上挂行数量的增加而加大。一旦数据中心遭到灾难打击停止服务,将引起大范围银行业务停顿、营业额损失、客户流失,甚至会引起法律纠纷和社会动荡。有人形象地将数据大集中比喻为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这就是我们在大集中之后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0.
2002年6月,湖北省农行成功地推广了ABIS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共享和管理。4年后的今天,湖北农行将实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数据集中,即数据上收到总行。2006年5月12日,该行ABIS、AIPS、IBS、BIBS、CMS等系统将一次性切换到农总行数据中心,实现总行运行中心集中控管的全国省级分行数据大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