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金融影响区域经济的表现较为复杂,金融资源地理集聚与行业集聚特征明显.基于200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与影响差异.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空间效应分解发现,全国范围内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相近.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门限效应回归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其促进作用会随着金融集聚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合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带"高高"集聚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低低"集聚的特征;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考量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科技金融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金融对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小;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范围具有较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金融集聚。本文基于2010-2020年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全国金融业的莫兰指数来确定金融三大产业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集聚的空间依赖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金融集聚对收入增长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三大区域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保险业集聚存在对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正向的收入溢出效应,对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JP+1〗证券业集聚存在对东部与西部地区负向的收入溢出效应,对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因此,差异化的政策引导与区域间协调的金融资源配置对区域收入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2008—2018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不具有非线性关系;技术创新在两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且呈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区、市)平衡面板数据研究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空间集聚特征,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异质性。发现省际跨境人民币结算呈现高-高、低-低的聚集趋势。通过构建多维度金融发展指标检验发现,金融发展规模、金融集聚、金融开放度均能有效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并呈现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金融开放度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金融发展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正向溢出效应从2015年之后转变为负向溢出效应,通过更换权重矩阵发现结论依旧成立。 相似文献
9.
依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考量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城镇化率大部分集中在HH象限(高值集聚)和LL象限(低值集聚),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国层面,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直接效应系数和间接效应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业集聚对本省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能促进周边省份的城镇化;分东、中、西区域层面,东部地区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具正向空间外溢效应,但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应加强金融业集聚区建设,构建金融业集聚推进城镇化作用机制,在东中西区域科学布局建设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空间视角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忽略区域创新对经济集聚的反向影响会显著高估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区域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经济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边界检验表明,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及地区交互影响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网络化对经济集聚产生反向影响。本文认为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可实现双赢,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政策应形成融合联动。应树立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的全局战略思维,构建共生互利的区域发展和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12.
金融发展在地区间差异过大,将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减弱区域金融差异。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要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缩小区域金融差异,就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中心、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高商品交易效率和金融交易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试图解释城市群政策对金融协调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中的机制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有效提升了地区的金融发展质量,一方面提升了金融发展总量,另一方面弥合了地区间的金融发展差距,由此实现了总量和均衡的双重拟合。进一步地,本文确证了方言一致性在整体上有助于城市群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在城市群内部促进了金融协调发展,还在城市群分割处弱化了由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效应,体现了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金融要素"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机制上看,与城市群密切相关的地方文化--方言,更多的是通过经济个体间的身份认同(信任)来促成地区间的金融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认为对城市群的划分和发展,不仅要考虑地理距离,还应考虑以方言为代表的文化距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李新鹏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3):55-59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关系,金融发展有助于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会减缓,同时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显著正面作用,这意味着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要素投入向集约型技术水平提升转变。未来,努力提升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加快中西部地区追赶东部地区的步伐。在控制一些变量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条件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