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取200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考量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科技金融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金融对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小;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范围具有较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溢出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2.
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工具。本文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绿色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从空间角度出发,绿色金融不仅能推动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对邻近省份的经济发展质量也有正向促进作用,且此作用在经济关联下表现更强。 相似文献
4.
吴小艳 《金融经济(湖南)》2023,(9):49-61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政府侧三个方面构建金融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LDA聚类方法将金融政策分类且纳入指标体系,对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技术指数,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数字技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能显著促进本地区金融高质量发展,对邻近地区金融高质量发展则具有制约作用。从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来看,数字技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倒N型”非线性影响;数字技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约束,在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的约束下,数字技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在人力资本的约束下,两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本文丰富了数字技术与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以金融体系的中介功能、风险分散功能以及资源配置功能作为分析起点,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资源配置功能水平的提升与本省经济增长和与之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省份的经济增长正相关。金融中介功能和风险分散功能对本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与之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对各省的绿色金融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邻接矩阵、经济距离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的绿色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效应分解中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说明绿色金融在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在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对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考量金融资源错配、房价及二者交互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资源错配、房价上涨显著抑制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源错配与房价的交互作用表明,房价上涨加重了金融资源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分样本检验发现,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甘肃省14个市州2015—2020年绿色金融发展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分析甘肃省各市州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关系,并提出推动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甘肃省各市州绿色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同时研究发现经济基础是影响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基础和人才基础对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计量的金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测度2001~2010年中国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并用Moran’sI指数和散点图检验金融集聚的空间自相关的存在。考虑空间自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经济规模、人力资本、政府作用、对外开放以及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的经济规模是金融集聚产生的基础,但需谨慎制定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丰裕的人力资源、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先进的信息化水平是金融集聚形成的重要条件;目前的对外开放自由程度与金融集聚发展需要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但相关研究较少考虑不良贷款约束,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也很少涉及。基于此,本文以较具代表性的沿海地区G省为例,运用非径向EBM-Undesirable模型从多个视角测算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并基于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经营效率进行了空间效应分析与影响因素估计。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起伏较大;农商行效率高于农信社,但2015年后差距有所缩小;经营效率具有空间相关性,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行业竞争、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是驱动因素,隐形风险是阻碍因素。鉴此,本文提出了加快推进农商行治理能力建设和产品服务创新、将经营效率作为农信社改制的重要参考指标、监管部门和省联社给予针对性经营指导、深化邻近协同经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产网络视角出发,研究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汇率变动对中美两国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以及由行业间生产联系带来的网络影响。从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可推出具有空间自回归(SAR)模型形式的实证模型,其中以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实证结果发现,中美双边汇率变动对两国股市的影响在贸易摩擦期间均比之前更为显著,人民币贬值导致中国股市收益率下降,其中约50%是由行业间生产联系带来的网络效应,而美元升值导致了美国股市收益率下降,其中约37%是网络效应。关税制裁波及的行业与未波及行业的股票收益率均受汇率变动影响,但后者受到的网络影响更大,且各行业受到的网络影响主要由其下游行业传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国外有关金融市场影响FDI溢出效应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要使金融市场对FDI的技术溢出产生正效应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就必须继续加大金融改革的步伐,在促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大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对内开放、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环境、成立科技开发银行、大力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3.
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市群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8-2018年我国271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方政府债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的地方政府债务能够促进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该结论不随模型设定、代理变量、估计方法更改而发生变化。(2)从时间维度上看,基础设施的服务期限较长,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对邻近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时间累加,即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3)从空间维度上看,我国省际间存在市场分割,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溢出效应省内强于省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东部发达区域。(4)机制研究发现,基础设施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具有正外部性,在促进本地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区域内互联性,促进了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应同时考量本地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区域差异;此外,制定地方债务相关政策时应在稳增长(同时考虑本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些年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不断改革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存有争议的话题。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仅从全国范围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基本医疗保险的空间相关性使得基本医疗险对商业健康保险原本的促进作用被显著替代,并显示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阻碍作用。各相邻地区之间商业健康保险的竞争发展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各地区商业健康保险之间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抓住机遇推进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各地区之间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平衡问题,防止各地区发展失衡的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利用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较为明显,并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会存在具有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在2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500公里为空间外溢的“半衰”距离,省界对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注客户特征甚至同时跟随客户,既能促进公共信息含量及其质量的提高,又能获得某些私人信息,进而改善分析师盈余预测行为。基于企业层面的证据表明:(1)客户越稳定,分析师对企业的盈利预测越准确,预测分歧度与偏差度越小;(2)企业生产非耐用品、处于行业弱势地位、稳定客户销售占比较高以及与客户关系较好时,稳定客户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更显著;(3)稳定客户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可能源自稳定客户对企业盈余以及盈利稳定性的提高。这说明稳定客户是分析师的重要信息来源,即使分析师不同时跟随客户,稳定客户对于分析师预测也有信号传递效应,有助于提高其对企业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基于分析师层面的证据表明:相对于未同时跟随客户与企业的分析师,同时跟随客户与企业的分析师的预测偏差更低,而且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客户稳定组。此外在同时跟随客户与企业的样本中,稳定客户与分析师预测偏差负相关。这说明分析师同时跟随稳定客户,可获得供应链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降低分析师对企业盈利预测的偏误。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客户和分析师文献。 相似文献
18.
FDI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规模、效率)联系紧密。我国现有研究较多关注的是全国状况或者一个省区状况,本文则将研究视角定位于"经济圈",选择我国FDI集中流入的长三角经济圈作为研究对象,将金融发展分解为"量"和"质"两个维度,对长三角经济圈的金融规模、效率对FDI溢出效应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实证分析和检验的结果发现:长三角经济圈金融信贷规模的扩大反而抑制了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而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所产生的效果则刚好相反,即能够显著放大FDI对区域经济的正贡献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衡量经济增长质量,运用工具变量法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二者存在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中介渠道的传导机制,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企业的创新融资约束,激励创新研发活动,进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在对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双重目标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高杠杆特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状态依存的局部投影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正常时期与高杠杆时期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不同。正常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宽松货币政策冲击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扩张并保证宏观杠杆率稳定,从而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在高杠杆时期,宽松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效果显著弱于正常时期,而且还会推高宏观杠杆率,从而也难以实现“稳杠杆”目标。原因在于,高杠杆下更多的负债主体因偿债压力陷入“借新还旧”状态中,阻塞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降低了政策调控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