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之间关系研究的热潮是对以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理论的一次深刻反思,将有可能导致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政策实践上的重大调整.这是当前全球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最前沿、最热门的课题.近期国外机构的研究认为:(1)现有的通货膨胀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周期;(2)可以从经济金融变量中提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早期预警信息,这为采用"逆风而动"的货币政策策略创造了条件;(3)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需要调整,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4)调整后的货币政策策略仍不足以应对金融失衡,需改进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一起共同应对金融失衡.国外的研究对我国的政策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对待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上一直是"善意忽视",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带来的严重后果令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开始重新审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关系,采取货币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逐渐形成新的主流共识。但由于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上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提倡货币政策联合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应对资产价格泡沫。那么,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能够更好地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吗?二者在应对资产价格泡沫上需要哪些合作机制?效果又会如何?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构建具有宏观审慎监管的DSGE框架,分析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进一步模拟分析不同类型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效果。模拟结果显示:(1)在政策抵御外部冲击方面,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能有效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增速、抑制汇率风险;(2)在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合使用会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其中价格型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更能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3)在政策协调搭配方面,面对国外利率冲击,数量型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时经济波动程度与社会福利损失均较小,然而面对技术冲击,两者搭配反而会增加社会福利损失,不利于经济稳定。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当局有效制定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陆晓明 《金融博览》2014,(17):30-31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认识到金融稳定在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性,相应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微观监管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三政策组合,各国也普遍开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三政策与各自目标间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已成为各国关注和最具争议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美国三政策组合的实验及效果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采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搭配来同时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目标,这是一次全新的经济金融政策实验,其结果关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实践揭示,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及经济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并且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可能超过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种观点认为本次金融危机的诱发原因在于低利率。持续的低利率刺激了资产价格泡沫,导致金融机构承担越来越高的风险,不断提高杠杆率。如果能够及早提高利率,将有助于减少风险的积累,本次危机的严重性将极大地降低。本文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确实会有影响,不过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要比想象的复杂,还需取决于银行自身资本充足率等多种因素。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对货币政策形成补充,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及金融稳定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并扩展现有宏观经济模型,导出含有多种资产价格关注特征的货币政策规则。然后分别将房地产、股票价格以及金融状况指数(FCI)作为资产价格变量,使用包含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BEKK多元GARCH模型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反应,以捕捉货币政策的时变特征。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关注具有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特征;(2)使用综合性的FCI指标,效果要优于使用单一的房价指数或股价指数;(3)货币政策仅在资产价格波动剧烈时才对其进行关注,在其他时期仍符合传统泰勒规则,仅关注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分时段检验发现以上结论是稳健的。这说明,央行确实关注了资产价格并体现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管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资产价格对经济金融稳定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指出,金融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资产价格周期性的波动;然后从银行信贷、市场流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非理性行为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政策建议,包括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而非盯住资产价格、关注资产价格背后的信用扩张而非资产价格本身、监管部门应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等。  相似文献   

9.
马尧 《武汉金融》2012,(1):28-30
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会影响经济的稳定运行,并可能导致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危机发生时,传统的货币政策在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陷阱问题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本文对资产价格泡沫、流动性陷阱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应对进行了研究,讨论传统货币政策局限及其对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货币政策只需要通过利率调节,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即可,因为物价稳定能够带来资产价格和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不需要对资产价格做出特别反应。但最近的金融危机显示,一般物价稳定并不必然带来金融稳定,资产泡沫破裂的损失也相对较高。因此,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密切配合与协调,确保"一般物价/产出稳定"和"资产价格/金融稳定"的同时实现。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进展是近年来货币政策研究的重要突破。本文对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梳理和总结,并展望国际上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借鉴。借鉴西方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和实践,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对中国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今后的相关研究应更多地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和转轨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特征。  相似文献   

12.
A central issue of monetary policy analysis is the specific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In a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ve setting there has been some controversy about which restrictions to use for identifying the shocks because standard theories do not provide enough information to fully identify monetary policy shocks. In fact, to compare different theories it would even be desirable to have over-identifying restrictions that would make statistical tests of different theories possib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ome progress toward over-identifying monetary policy shocks can be made by using specific data properties. In particular, it is shown that changes in the volatility of the shocks can b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onthly U.S. data from 1965 to 1996 different theories are tested and it is found that associating monetary policy shocks with shocks to nonborrowed reserves leads to a particularly strong rejection of the model whereas assuming that the Fed accommodates demand shocks to total reserves cannot be rejected.  相似文献   

13.
自从Scott最早证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以来,围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相关问题,国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国外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发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检验以及实证解释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述评。从国外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看,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最后对未来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研究资产价格与货币、财税政策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而其研究结论又是如此模棱两可,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从税制发展史上看,房地产税收问题更一直是财政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关于资本市场的税制研究,国内外学者似乎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15.
杨小军 《上海金融》2008,37(6):33-37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特别强调预期在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中的核心作用。在对有关经典预期理论进行探讨之后,借助标准的新凯恩斯模型分析了预期对货币政策操作结果的影响,认为公众预期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而且在把“Brainard不确定性”纳入分析框架之后,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更大,即政策结果完全由预期决定,同时对预期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的结构因素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表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冲击如何引起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反应,它缺乏对结构因素特别是区域结构性因素的分析,而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性作用过程,由于不同区域的投资、消费利率敏感性差异、开放程度差异和商业银行发展和结构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会使货币政策实际运行中产生的传导过程和效果出现区域性差异,这一问题在欧盟已经引起足够重视,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因而应该重视对基于区域金融差异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框架理论的一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和货币政策框架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中国的适用问题,期望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深化,货币理论不断完善,特别是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在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研究,日益成为重要课题。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对银行理财业务参与下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理财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功能不仅存在,而且使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能力不断增强。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货币政策操作和理财业务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对金融实践和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银行融资与企业融资两大市场均存在金融摩擦的条件下,经济转型时期的“投资潮涌”蕴含重要货币经济学含义。以货币政策调控行业过剩产能为例,本文为解释转型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结构调控功能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经验证据显示:当不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在抵押能力信息传递上存在系统异质性时,货币政策具有显著产能调控功能,而调控作用的大小与企业产权结构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类型有关。通过融合“投资潮涌”与BGG理论,本文将BGG理论中的货币政策效应异质性从企业层面拓展至行业层面,进而揭示了传统非结构性货币政策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何以具有结构调控功能的理论机制。结论表明,进一步夯实金融市场微观基础,协同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健全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至关重要。文章也为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分类调控政策思路,实现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货币政策操作路径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A formula is derived that links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rule for the short-term interest rate to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implied affine equations for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The formula predicts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coefficients in the monetary policy rule will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coefficients in the affine equ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such a prediction is provided. The curve of the response coefficients by maturity is also predicted by the formula. The formula's predictive accuracy and its closed form make it a useful tool for studying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embedding no-arbitrage affine theories into macro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