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解读个人征信法律关系,从内涵上阐述征信数据的开放,对征信数据主体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对征信机构征信数据的价值评价,明确信用信息之上对个人信息采集、使用中的对个人隐私权和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以及确认征信数据主体对信用信息的适度控制权,从而将征信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的法律行为而纳入法律框架,规范征信活动,维护良性的征信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
个人征信信息的法律适用,主要探讨数据采集、数据使用、提供数据合理的保存和使用时限、合理的数据质量保证制度、科学的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等范畴均纳入到法律规制的范围.本文立足个人征信信息的关联性和相时性等特征,具体分析个人数据采集和隐私权保护等法律制度的冲突和协调,探讨个人征信信息适用中的合法与不合法情形.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电脑、手机等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得到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存度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网络隐私权随之诞生。由于人们对个人信息或隐私缺乏有效的保护,同时也由于公众对一些隐私的求知欲,导致了个人不应公开的信息在网络上的普遍出现,严重侵犯了信息主体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探究,从而提出保护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个人信息权的内涵 个人信息权是“自然人依法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控制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密切关联,二者的内容上有许多重合,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个人信息权应称为信息隐私权,即个人信息权是广义隐私权的一部分。本文认为,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范围更为广泛,隐私权更加强调信息的隐私性和敏感性,只要与公民个人相关的一切信息,都应纳入信息权的范围,受到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金艳艳 《金卡工程》2010,14(6):213-213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并高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进步的同时,又把社会及其成员带入一个全新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其中隐私权问题尤为突出。随着互联网强大的触角日益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使得隐私的窥探日益容易而保护则更加困难。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个人隐私权成为关系个人尊严及信息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加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隐私权既体现为人格权,又体现为信息财产权,其受侵害的主要形式是个人信息被任意收集、被再次开发利用和非法转让。针对我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现状,提出建立收集个人信息的主体许可制度、确立个人数据收集使用的基本原则、科学设置免责条款等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征信立法中对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的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致使征信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都无法可依,严重制约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涵义和内容出发,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保护,剖析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立法缺陷和不足,探索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
金融隐私权是基于保护个人金融信息而产生的隐私权。强化对金融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国际立法趋势之一。但目前我国法律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金融信息等常常遭到泄露,隐私权容易受到侵害。本文通过对美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的立法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出完善金融消费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轶  严震 《西南金融》2004,(2):42-42
随着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和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的出台以及金融电子化的迅速发展,金融服务消费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赵文一 《金卡工程》2010,14(4):26-27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公民的个人资料以及与个人有关的其他信息逐渐地延伸到网络空间中,网络隐私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公民权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日益增多,在信息时代怎样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是时代赋予当代刑法新的任务和课题。本文从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犯罪相关问题以及我国刑法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的角度,立足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相对滞后这一现状,展开论述,并结合修正案(七)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趋势,提出了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加快法规建设步伐,保证征信工作有法可依。首先,需要出台一部法,明确国家信用体系建立的主导机构,并用法律的形式界定好如下三个关系,即:划清信息公开和保护国家秘密的关系;划清信息公开和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关系;划清信息公开和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客户信息在金融集团之间的共享利用,受到客户隐私权的约束和限制,这种限制包括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商业性使用和主动性使用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的利用必须包括明示机制、退出机制、选择性加入机制、描述机制和保密拓展机制。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的利用包括内含、隔离、隐藏和庇护4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构建保护隐私权的较为完善的民事、刑事法律制度,解决好公众的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间的关系,制定网络媒体中隐私权保护的对策以及关注特殊服务领域中的个人隐私权保护,是解决好个人隐私权法律保护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及其迅捷性,为信息交流和经济往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也对传统的公民隐私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公民网络隐私权主要存在个人隐私信息的非法泄露、传播及删改和利用等方面的侵权表现,对此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体制,立法滞后,行业自律规范过于形式化,缺乏监督.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立法,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教育,是加强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丁琼琼 《金卡工程》2009,13(2):42-42
隐私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个人的独立自由、人格尊严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通信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普遍感到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本文试图从隐私权的内涵、特征以及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例、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等入手,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享受着信息高度流通带来的便利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个人金融信息泄露乃至被滥用的风险.实践中,刑法与各部门法对公民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尚未协调统一、衔接融洽,导致在面对滥用公民个人金融信息案件时,法律适用时有产生缺位或错位现象.因此,基于权利保护平等性、个人隐私权的重新释义、刑法成文法主义与明确性原则的要求,以及域外刑事立法及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个人信息的扩张保护现状,滥用公民个人金融信息行为应当被纳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规制逻辑及路径上,应转变"源头治理"的立法思路,并以刑法谦抑性原则为指导,不创设新法益、新罪名,限制对滥用行为及罪名的扩张化解释,对符合违法阻却事由的个人知情同意事项进行实质性判断.另外,对行为入罪后"情节严重"的认定应当以隐私权的法益为指导、制约,避免对"情节严重"做出突破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张雅婷 《征信》2016,(2):24-27
在互联网征信迅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界定个人隐私权,如何有效获得信息主体授权,如何确定信息开放共享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点,是大数据时代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规范问题.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成为摆在立法机构和监管当局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18.
路双英 《金卡工程》2009,13(3):90-9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2.2亿,人们的生活场所已经从现实扩大到网络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和虚拟性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个人隐私的保护带来了挑战,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日益增多。因此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如何通过立法来保护网络个人隐私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了。本文探讨了个人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以及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主要侵权形式,比较了美国、欧盟的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实践,并对我国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娜 《金卡工程》2010,14(1):137-138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的经济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导致现代社会对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信息的需求与个人需要保护隐私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现行消费者隐私权益的法律保护带来严重冲击。文章在对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概念及我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措施,以期能对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由于时代发展,互联网技术呈现出卓越成就,形成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然而隐私权这种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一项民事权利的保护问题也成为焦点问题,凸显出其保护价值和意义,网络安全也正使人类隐私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从网络隐私权基本理论、立法现状以及个人之见闻剖析一下网络隐私权的主要问题所在以及其民法上保护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