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型期区域金融成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金融成长机理,可分为内生成长机制和外生成长机制,前者的动因主要来自政府,后者的动因主要来自微观金融主体。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我国区域金融成长的内生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将最终走向国家间接调控下的内生状态。  相似文献   

2.
将金融生态概念引申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继承性、创新性、竞争性和自调性,这是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的又一个重大突破.互联网金融生态,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长期的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的具有系统运行机制的动态平衡系统.通过经济学理论系统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及其博弈行为,对理解和重构现有互联网金融生态机制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生态主体行为倾向,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各生态主体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互联网金融生态机制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金融成长包含了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两个方面,金融增长较多地描述了金融量的扩张,而金融发展则突出了金融质的提高。金融成长的过程按照规制结构可以划分为金融抑制、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三个阶段。对于我国金融改革而言,提高金融成长水平的出路在于增加金融成长中金融发展的份额,即提高金融质的成长度,关键在于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本身归根到底就是以寻找合理的规制制度结构和规制幅度为目标的金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陈芳 《云南金融》2012,(2Z):10-11
本文将金融生态与危机预警机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概述了构建金融生态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了金融生态的环境条件状况、金融生态调控条件状况、金融生态关系互动状况和金融生态主体形态状况四大子体系共28个指标,并依据各指标的公认预警值对其临界值进行了划分并确定了预警区间,最后勾勒出了金融生态危机预警机制流程图。  相似文献   

5.
陈芳 《时代金融》2012,(5):10-11
本文将金融生态与危机预警机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概述了构建金融生态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了金融生态的环境条件状况、金融生态调控条件状况、金融生态关系互动状况和金融生态主体形态状况四大子体系共28个指标,并依据各指标的公认预警值对其临界值进行了划分并确定了预警区间,最后勾勒出了金融生态危机预警机制流程图。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金融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诺金 《南方金融》2006,(10):23-26
金融生态是“金融”与‘生态”一词的组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第一次从金融生存发展环境的角度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后,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但是,什么是金融生态?为什么要提出金融生态这个概念?金融生态研究有怎样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上述问题,理论界至今仍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为更好地理解金融生态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7.
"金融成长"概念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来源于对"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内涵的融合和拓展.区域金融成长机理,可分为内生成长机制和外生成长机制.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我国区域金融成长的内生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将最终走向在国家间接调控下的内生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民营企业融资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各界所重视,但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融资困境越来越凸显出来。本论基于民营企业的巨大潜力与其对应的有限的金融资源的巨大反差使得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力呈现弱质性分析(即企业与其金融生态缺乏充分的协调性),提出了民营企业与各种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生态的重要元素应与时俱进地彼此支撑,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金融的成长能够促进农业资本的形成,由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农业“债经济”水平提高,由此促进农业金融成长水平的影响。如果农业金融成长水平低,可能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本文认为提升中国农业金融成长水平是打破当前农业生产徘徊格局的可行办法,而提升中国农业金融成长水平的关键在于尊重农业“债经济”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科学金融资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金融生态理论出发,对金融资源禀赋特征、基本内涵和最优路径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惟有树立科学的金融资源观,对金融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才能促进金融生态改善,实现经济金融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金融生态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金融生态,是理论界将生态概念引入到金融领域,并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考察金融问题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从经济学和生态学两者相结合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体系,包括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三个组成部分。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体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联系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信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总和;金融生态主体,是指构成金融生态链的所有金融业主体,既包括正规金融主体,也包括民问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是指在没有外力或在外力可容忍的限度内时,金融生态主体会通过自我调节功能在金融环境中实现金融生:态平衡,如利率调节资金的供求、金融组织的自律和内控、金融创新等。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具有高度的人为性、脆弱性等显著特点,集中表现为金融生态主体失衡、金融生态调节失灵、金融生态环境失谐等三个方面.因此,从覆盖面、自我持续性和社会福利的增进程度等方面,构建金融生态主体指标体系、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金融生态调节指标体系来评价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构建公平与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在2010年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变革生态:除了金融政策实现了相机调整和转向之外,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消费类金融和民营金融等新的金融业态竞相成长,在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银行业的对外加速开放、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以及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放宽等具有非常重大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优化金融结构:改善金融生态的另一个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金融生态不能混淆于金融生态环境,社会金融模式是分析研究金融生态问题的隐含前提。文章从社会金融体系视角阐述了就银行论金融、就贷款论金融探讨金融生态问题的局限性,着重分析了我国金融生态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乃是不协调的金融结构, 即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之间、国有金融与非国有金融之间、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之间、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二元性,认为以上原因制约了金融主体的活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培育及金融调节机制的完善,提出优化金融结构是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不可逾越的重要关隘。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审视.金融生态主体行为失范、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启示我们: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失衡的金融生态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凶手",必须避免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现状与路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近年的金融改革,对金融生态的优化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本文提出,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尊重金融发展的本质规律;最后,本文提出了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寅  张小红 《云南金融》2011,(4Z):84-85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金融业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自2004年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开始重视有关金融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本文对金融生态建设的概念、特征、内容及必要性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金融生态的信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核心作用的发挥,除了金融业自身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提升之外,更离不开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互动,比如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等等,这就形成了金融生态。由于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特殊行业,因此,金融生态状况的改善,首要的问题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并形成良好的诚信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金融生态建设释义及其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金融业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自2004年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开始重视有关金融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本文对金融生态建设的概念、特征、内容及必要性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金融角度研究我国金融发展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将生态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提出了金融生态概念,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从生态金融的角度出发,分析金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探讨我国金融非自然演进而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以可持续的金融发展观推进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