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上半年,我们在赣鄂湘三省的部分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中开展了利率政策调整后的调查.从调查总体情况来看,降息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营运、信贷结构的调整和利率风险与收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增加企业资金投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对改变储蓄存款结构,分流储蓄存款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2.
2010年,广东省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各项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实体经济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巩固广东经济复苏势头.全年贷款增长逐步回归常态,县域、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上升,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各项存款保持较快增长,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速放缓,储蓄存款活期化特征明显;金融机构存贷比小幅下降,银行体系流动性整体充裕;市场利率水平上升;货币市场交易活跃.总体上看,货币信贷运行平稳,调控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一)正面效应 1.分流了储蓄存款,减少了集中支付的风险.我国是高储蓄率国家,居民储蓄存款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6%,居民购买基金可拓展居民投资渠道,适度分流一部分储蓄存款.目前我国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购买基金也是一种投资,有利于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出路——来自镇江市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宏观调控加强了信贷规模的控制.使信贷资源进一步成为稀缺资源,自然使原本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减少,中小企业的外部资金供应自然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5.
2006年以来,沪、深股市行情持续火爆,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全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新开户头量和资金成交量迭创历史新高,居民储蓄存款出现明显分流到股市的现象.央行5月的货币监测报告显示,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减少2784亿元,呈现连续下降趋势.为准确把握股市变化对银行资金分流的作用,有效监测银行存款分流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增强金融市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人行株洲中支结合株洲市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2000年江西省储蓄存款结构和增长变动基本状况及成因 1、储蓄存款增量同比下降,储蓄分流比较明显.截止200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为1243.15亿元,比年初增加80.66亿元,增长6.94%,同比少增12.51亿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至2003年底,存款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由于资金大量存储在商业银行,而不利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且可能由于信贷压力,会造成银行运营上的困难,甚至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理性地去疏导与分流大量的储蓄资金,才会使得其对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8.
<正> 今年以来,泉州市农金系统在各级党政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给农村储蓄存款带来生机与繁荣。截至七月末,各项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8.79%。其中农村储蓄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的83.22%,比上年末增长13.17%,从沿海到山区都出现了增长的好势头,而且定期储蓄的比重增加。企业存款七月伤也增长1256万元,改变了前几个月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但当前物价平稳主要是靠行政措施维持,资金紧缺,民间借贷活跃,社会集资频繁,金融机构下伸,农村资金分流等因素依然存在影响着农村储蓄事业的发展。为此,要使储备存款稳定增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组织农村储蓄存款,稳定增加信贷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上半年,上海市信贷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存款同比少增,企业存款波动较大,储蓄存款分流明显。各项贷款增幅较大,贷款投向较为集中,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多增。外资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快速增长,市场份额继续上升。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下半年,全市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控制信贷规模,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积极转变盈利模式,密切关注涉外经济政策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努力防范资产价格变化可能产生的贷款风险,大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上半年甘肃省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甘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保持适度信贷增长,努力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相似文献   

11.
<正> 今年来,储蓄存款增势普遍缓慢,三月份后,形势更是急转直下,储蓄存款出现了自1988年以来首次连续滑坡的趋势。据分析,主要原因是:个人大量资金参与直接或间接投资,提走部分存款;各种高利集资分流部分储蓄;房地产热造成资金外流;群众购买外币、黄金保值,提取了部分存款;现金供应紧张截留了部分储源;信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民间借贷盛行,分流了部分储源;金融机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当前金融运行中存在居民储蓄存款加速增长、邮政储蓄存款快速分流农村资金、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等热点问题。本试图对上述热点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对防范和化解海南的金融风险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金融》2001,(8):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1年第三季度例会提出,下半年货币政策要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同时强调,当前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应继续保持稳定,并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从2001年7月份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修订后M2的统计口径为: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1年上半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成效,今年上半年金融运行平稳健康,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存款增长稳定,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加快,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比增大,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外汇存款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较多,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颂优质服务     
<正>去年底,省农业银行召开了资金组织工作会议.会上,十几个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介绍了他们搞好储蓄存款的经验和体会.发言者的一个共同体会是:在各专业银行、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优质服务是增加储蓄存款,做好资金组织工作的关键和法宝,这里介绍一些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全省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甘肃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管理措施,坚持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调整信贷结构,贷款保持适度增长,金融宏观调控收到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6.
《金融纵横》2000,(9):3-4,7
自去年5月以来,江苏省储蓄存款出现了持续的分流,今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储蓄存款263.85亿元,仅为1999年同期的54.4%。从增长趋势上看,1999年5—12月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同比少增加205.28亿元,今年上半年同比少增加221.15亿元,其中1999年7--11月储蓄存款净下降53.30亿元,今年3—5月净下降48.27亿元。储蓄分流是政策导向的结果,由此产生的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及市场份额变化,对银行业的经营及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司巍 《上海金融》2007,(6):19-21
近一年来,上海市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加速分流现象显著。影响商业银行储蓄资金分流的因素很多,其中资本市场繁荣和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投资意识强烈对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较为突出。本文就有关经济金融变量指标对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开展了相关性计量分析,得出投资领域拓宽、投融资市场活跃是快速分流商业银行储蓄资金主因的结论。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分流效应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1978年到2002年的24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增至86910.65亿元,增长412倍,年均增长28.5%.巨量的储蓄存款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也是社会有力的稳定器,但也给国民经济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风险.分流储蓄存款已成当务之急.如何分流10万亿储蓄存款?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创建新的回报率较高、风险不大的金融产品;合理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只对定期存款账户计息,不对活期存款账户计息,应是分流10万亿储蓄存款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9.
西安地区金融支持"三农"面临贷款需求大额化、长期化、信贷支持领域多元化、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新形势。但农村信贷市场存在涉农贷款难以满足需求、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意愿不强、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应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贴近"三农"实际,优化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减少资金分流,有效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20.
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稳定增长具有正、负效应,必须有效加强市场管理,开发储蓄新产品,扩大储蓄服务功能,调节金融资产替代效应,引导储蓄资金分流,优化社会资本循环,实现储蓄增长的社会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