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选取了2001—2004年147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建立模型实证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较为复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政策建议为:限制金字塔多层持股和交叉多重持股,而不是简单地降低股权集中度;在股权分置改革时实行国有股缩股而不是只向流通股股东送股;实行累退投票制度;对股东大会决议的最低股权数做出决定;实行控股股东的债权劣后受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2~2004年223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最终控制人性质,将样本公司分为国有和民营金字塔控制两种主要类别,研究了代理问题在哪些公司较为严重,法律对于投资者保护是否能起到有效的治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价值并无显著差异;随着政府层级的提升,国有控制公司价值提高;民营金字塔控制公司最终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对公司价值有负向作用;法治水平高的地区,其所属公司价值较高;海外上市提高了民营公司价值,但对国有公司的作用不显著;证券监管机构发挥的作用尚存不足。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的建立,集团间关联交易成为一种普通且不可避免的行为。不合法、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会引发诸多问题。严重损害到国家、部分股东、债权人及公司本身的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中,关联交易信息是重要的一项。本文对于何为关联方,何为关联交易以及为什么要加强关联交易管理等问题做了简略的分析和说明。并从关联方客户和关联交易的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由于关联方交易灵活的定价政策和多样的交易方式成为不少上市公司偷逃税款、粉饰报表、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关联方系着、关联交易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关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现状,提出了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识别上、查找潜在的关联方、制定交易价格、规范企业对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等审计对策,旨在加强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扼制,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广大中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规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联方交易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由于我国国有控股股东行为模式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亟待规范.本文在对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产生的根源及控股股东行为模式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6.
关联方资产交易在上市公司相互交易中占有重大比例。一方面,由于关联方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关联方资产交易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种优势使得关联方资产交易在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公司价值、扭转暂停上市局面或操控利润,达到特有目的而进行非公允关联资产交易,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资产交易操控利润或进行舞弊导致审计师的审计风险增大。本文以2010—2011年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方资产交易为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关联方资产交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资产交易时会增加审计费用,尤其是采用协商定价原则进行的交易会增加审计费用,其关联方资产交易总额的大小也会影响审计费用。  相似文献   

7.
企业集团内部存在关联交易是一种正常现象,关联交易可以减少交易对象的搜寻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还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对公司业绩有着有利影响,但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也存在不利影响,关联交易使得上市公司独立性和资产完整性降低,使得上市公司的资源不能按照市场要求优化配置;在当前法律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也会通过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侵占,使得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应当严厉禁止。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往来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集团内部资金配置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关联资金往来减少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利益协同度越高,这种降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作用越明显。此外,本文发现对于国有控股公司、融资约束较高的公司以及产品市场竞争较低的公司,具有较高利益协同度的终极控股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关联资金往来减少公司的过度投资。本文为集团内部资金配置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深入理解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分析了交易特征和并购溢价对并购现金流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并购溢价与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正相关,转让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购买方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有信号作用。当控股股东将国有股权转让给关联方且股权性质发生了变更时,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降低。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在新型委托代理关系中大股东利用股权转让和关联交易掠夺上市公司财富进而剥削中小股东。  相似文献   

10.
张燕梅 《财会学习》2020,(2):248-248,250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关联方交易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交易方式复杂多变,隐形关联方交易也让人难以把控。关联交易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进行关联交易的动机不纯,那么关联方交易不仅仅会增加关联交易的审计风险,而且它还会给上市公司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A公司为例,分析出在关联方交易审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D&O保险)是一个市场化的外部治理机制。基于沪深证券交易所2003—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D&O保险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研究发现,D&O保险显著提升了关联交易总水平、关联销售金额和关联购买金额;根据控股产权性质分组研究发现,D&O保险对非国有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正向影响,比对国有控股公司更加显著;D&O保险、关联交易均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且关联交易发挥中介效应。研究表明,D&O保险通过监督效应提升关联交易,并促使其对公司价值发挥支持效应。研究加深了对D&O保险治理职能的理解,更新了对关联交易经济后果的惯性认知,对促进公司治理治理机制建设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总被引:120,自引:0,他引:120  
本文拟从公司治理结构、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造假成本与收益、剥离与模拟、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等五个角度 ,深入剖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条件,分析了股权激励对管理层、股东影响的内在机制,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影响。对股权激励类上市公司上涨因素的定量化分析显示,其上涨与公司现有的各项财务指标没有必然联系,而与公司的市场地位、行业发展趋势和关联交易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具备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条件,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解决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一致性问题,通过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持续、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提高,从而有效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升,给投资者以强有力的信心和巨大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权益再融资资金使用方式与再融资以后的经营业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权益再融资资金使用方式与再融资以后的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国外的有关研究结果不同,投资于具体项目公司的再融资以后的经营业绩下滑幅度显著低于没有具体投资项目的公司。这说明,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而言,投资于具体项目公司的代理成本相对低于没有具体投资项目的公司。此外,在公司治理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政策因素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2001年以后,证监会关于关联交易表决的特殊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再融资资金使用方式与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满四  邵国良 《会计研究》2012,(11):49-56,95
本文以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广东的企业为样本,以相对较长时期的数据为证据,将银行债权细化为短期债权和长期债权,将上市公司细分为民营公司与国有公司,对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进一步证明,我国银行债权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近年来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约束虽然在不断加强,但财务约束仍只是简单的约束机制,可能进一步加剧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银企双赢。研究还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银行债权对国有公司存在"财务软约束",而对民营公司则存在"市场软约束";在金融危机爆发时,银行债权对民营公司表现出更为有利的公司治理效应,而对国有公司却相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关联交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表现出交易频率高、涉及金额大的特点。关联交易具有正反两面的效应,即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又可以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本文主要从盈余动机的角度出发,以近三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配股动机。关联交易会对盈余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关联交易规模的扩大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Nearly 86% of listed Italian companies now claim to be in formal compli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Italian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 which, like many codes in EU countries, give companies the option to either comply or explain their decision not to do so. But in the wake of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self‐regulatory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s has been subjected to increasing skepticism. In particular, critics wonder whether such governance codes actually encourage the adoption of best practices and promote better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governance indicator (CoRe) devised by the authors that attempts to assess the actual, or effective, levels of compliance with the Italian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 in terms of listed companies' procedures for dealing with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RPTs). The authors report that the companies' level of effective compliance with regard to RPTs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eir publicly reported levels of formal compliance. The authors also report that higher levels of effective compliance tend to be found in companies where (1) minority shareholders have appointed one or more directors; (2) independent directors serve on important committees; and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holdings by institutional investors—particularly foreign investors—who participate in general shareholder meetings.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corporate strategies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Using a sample of China’s listed firms from 2004 to 2009,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normal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and fi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we investigate the substitutive effect of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cash flow rights owned by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n the extent of normal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In particular, our results suggest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ash flow rights and normal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that is strongest in non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weakens as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绩效和公司价值往往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所重视,而风险这一反映企业行为的经济后果以及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往往被忽视。这样的一个结果是,一些看似业绩很好的公司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从已有的文献看,公司治理具有改善公司业绩及公司价值的作用,同样,我们认为,公司治理应该具有风险效应,即它可能影响到公司的风险。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2002-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公司治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人们深入认识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通过合理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Prior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may have a potentially detrimental effect on firm valuation because it undermine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benefits a firm offers to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e share structure reform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to what extent the negative valuation effect of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interacts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 Our empirical analysis confirms that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are detrimental to firm valuation. More importantly, we show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operating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s on firm valuation declined after the share structure reform, part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mproved after the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