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一市一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一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一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改革省管市、市管县(市)的财政体制,实行省管县(市)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3.
2010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财预[2010]443号),部署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县(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吉林省在2005年7月1日,就将原来实行的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为省管市,同时管县(市)的财政体制(简称“省管县财政体制”)。现在这一体制实行了7年,体制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效果如何?是否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份实行的是市(或地区行署)管县的管理体制,只有浙江省一直采用“省直管县”模式。2004年,中央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要求岳,湖北、安徽、吉林等省纷纷启动改革,新一轮强县扩权随即展开。与此同时,理论界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关注越来越多,争论相当热烈。江苏是全国最早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省份之一,二十多年来市管县体制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中央的明确要求,我们也面临是否摒弃市管县体制的两难抉择。本文拟从理论出发结合江苏实际就省直接对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海 《金融会计》2005,(9):59-60
2004年以来,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吉林、辽宁、河南、山东、福建、内蒙古等省份先后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市),在财政体制等方面实行了“省管县”。而在此以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是实行“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体制。省以下行政和财政体制改革对人民银行国库,特别是县级国库将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就国库系统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调整自身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按照财政体制分级管理的规定,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包括省、市、县、乡四个级次。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市管县财政管理方式,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促进了中心城市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市管县财政管理方式中存在的深层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7.
为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县(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吉林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将现行的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为省管市,同时管县(市)的财政体制。市级财政继续履行对县(市)财政的指导、支持和监督职能。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的决定,积极探索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是摆在政府、财政和基层央行国库部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尤瑞章  徐蓬  王庆 《浙江金融》2012,(6):27-30,33
一、浙江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措施和经验(一)坚持并深化"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省管县"的财政管理模式,到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各地"省管县"财政管理模式逐渐被"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取代。而浙江却没有采取"省市县"三级模式,独把"省管县"模式延续了下来,成为全国惟一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财政省管县的省份。经过多年实践,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全省财政经济"蛋糕"也不断扩大,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近几年来湖北、湖南、辽宁、吉林、江西、安徽等一些省纷纷试行由市管县改为省直管县。不少学者认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但是相当多的观点认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适合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因为,只有财力雄厚才能真正发挥省直管县的作用。那么在经济欠发达、省级财政比较薄弱的中部地区,能不能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会不会收到比较好的实效?近几年湖北省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一、推行“省管县”对县级财政经济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以及“地改市”的实行。各地纷纷推行“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唯浙江省把“省管县”体制延续下来。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浙江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省管县是地方财政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分配模式主要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立,“地改市”的实行,市管县代之省管县成为地方财政分配的又一模式。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省级宏观调控能力,强县扩权,发展县域经济出发,在历经市管县之后,又重新回归省管县体制,省管县再次成为财政改革的焦点。本文拟对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1月1日起,我省财政将在资金划拨方式上实行“省管县”,即省财政将财政拨款越过(地)市财政直接拨付到全省各县(市)。“省管县”是地方财政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分配模式主要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实行的“省管县”、“市管县”体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扩权强县并最终实现省直管县的改革要求,财政部计划,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要于2012年底前在全国全面推开(除民族自治区外)。从目前一些改革试点来看,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主要涉及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环节,实现省财政与市和试点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目前,省、市、县之间财权划分缺乏刚性约束的问题突出。据调查,原有的"市管县"体制下,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现象普遍存在。县级在财税分割上受制于行政权力干预下的"市管",财权过  相似文献   

14.
一、现行省对下财政体制有利于均衡地区发展 2002年,我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进行了微调,县(市)财政收入实行全留,省财政只集中设区市本级(含市辖区)一般预算收入增量的20%,同时,省财政不断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体制调整以来,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省直管县”改革时间表的出炉,在我国实行了近三十年的“市管县”财政体制正在走向尽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建立,在省对市确定财政管理体制之后,各市对所属县(区)也相应确定了不同的财政管理体制。其中有的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定额上交,增收分成,一定几年不变”的体制(简称“增收分成”体制);有的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定额上交,增收全留,一定几年不变”的体制(简称“增收全留”体制)。在“增收分成”的体制中,有的实行增收大部分上交市,有的实行大部分留县(区)。这里,笔者仅就上述  相似文献   

17.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超越“下管一级”传统行政规则,在省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建立直接财政关系的财政体制。它是针对现行“省管市、市管县”的弊端而对地方财政体制作出的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期,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地管县”体制(在当时地区行署是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地市合并,市管县体制才真正确立起来,成为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吉林省政府从2005年7月1日起,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  相似文献   

19.
自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财政困难省份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使吉林省各级财政财力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国家实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后,县(市)级财政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吉林省大部分县(市)为国家商品粮基地,以农业为主,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县(市)级财政十分困难,县乡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还不强,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  相似文献   

20.
省直管县后设区市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从2005年起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赣州市有八个县列入了试点。此后,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逐步覆盖至全市17个县(市)。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八个到县,两个不变。即体制基数省直接固定到县;税收返还由省直接计算到县;基金收入分成直接到县,试点县基金收入全部留归自己;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补助由省直接下达到县;财政结算由省直接办理到县;资金调度由省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