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刍议我国货币反替代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汇率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币面临着更大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日益增多,我国出现了一种特别现象:由货币替代转变成货币反替代。出现货币反替代现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货币反替代现象对我国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这一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货币替代成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的货币替代现状并不严重,且处于隐性状态。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货币替代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问题不能不引起警觉。通过对货币替代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反货币替代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替代弹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采用Johansen(1988,1989)的协整方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我国货币替代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全体货币机构人民币与外币存款的长期替代弹性、短期替代弹性均较低,全体人民币与国内非货币资产的长期与短期均缺乏弹性.因此,在维持一个较高的人民币实际收益水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督可以降低我国货币替代程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在我国金融开放程度不高,货币反替代的畸形发展给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模型的拓展,采用Johansen的协整方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我国货币反替代模型,发现货币反替代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加大了国内外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所引起的。进而针对货币反替代给我国经济生活带来的危害,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汇率改革以后2005年8月—2010年4月的月度数据分析,建立VEC模型对中国的货币替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在和CPI是影响中国货币替代的主要因素,名义汇率和CPI的频繁波动会造成货币替代乃至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7.
8.
我国货币替代成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替代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对影响我国货币替代的可能因素:规模性因素、本外币收益率差、汇率因素、国内通货膨胀率、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和制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考虑到2001年以前国内居民对外币的需求受到诸多限制,本文选取2001年第二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制度因素不是我国货币替代的显著影响因素外,其他的因素对我国的货币替代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货币替代是指外国货币在本国境内替代本国货币来行使货币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职能的现象。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而言,中国目前的货币替代程度不算严重,且处于隐性状态,但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货币替代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问题不能不引起警觉。通过对货币替代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为决策层提供反货币替代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替代的测算、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货币替代率相对量指标对中国目前货币替代程度进行了测算,并依据该测算结果总结了中国货币替代特征,认为中国货币替代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呈现出阶段性波动特征,货币反替代趋势和非对称双向替代现象明显.通过对中国货币替代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汇率、广义货币供给量、通胀率与货币替代率成正相关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货币替代率反相关,本外币利差变化对货币替代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与货币替代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97Q4~2007Q1中国的实际数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中国1997Q4~2007Q1间的实际数据,对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及其波动性与货币替代率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波动性与货币替代率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与货币替代率则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即中国的货币替代更多的是出于保值需要,不具有投机性。此外,研究还表明,当前中国货币替代率的变化更多地则是受汇率以外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起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幅已超过20%,2012年4月5日人民币中间报价6.3102再创新高。本文根据2008年以来的季度数据测算出人民币的货币替代率.分析中国货币替代程度及降低原因,同时结合Eviews5.0软件。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货币替代现象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内人民币增值会导致货币替代现象减少。但由于人们判断并做出一个理性决定时需要一个思考过程,且我国目前汇率很大程度上仍受货币当局控制。人们选择决定就会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货币替代现象影响不会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增加,经济转型程度逐步加深,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居民、企业、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文章对我国经济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不同样本区间的比较,分析宏观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我国微观主体的资产选择行为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路径,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保持较高利率水平下合理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理论的研究评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核心,随着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缩水,因此,加强币种结构管理成为了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的最重要一环。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选择的三大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然后总结了基于以上理论,国内外学者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进行的研究,并指出了现有理论的不足。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虚拟货币的定义和分类,探讨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进而构建涵盖虚拟货币的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货币供给理论。本文认为,虚拟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其与现实经济的联系以及与现实世界货币(传统货币和电子货币)之间的互动关系,虚拟货币对现实世界交易性货币的替代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非货币,则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虚拟货币的类型;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货币,则会直接导致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增大。基于此,本文讨论了虚拟货币发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就相关监管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以货币供应量和汇率为代表的货币因素、供给因素以及需求因素引入菲利普斯曲线建立了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并利用1995年第1季度~2013年第2季度的数据来实证分析不同因素对于我国通货膨胀动态衍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前瞻性预期与通货膨胀惯性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是前瞻性预期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其次,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率影响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而代表需求因素的产出缺口以及代表供给冲击的原油价格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小;最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可以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7.
从公司货币需求的视角考察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微观的研究视角。基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分析发现,公司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关系,随不同的动机而不同。实证的结果发现,房地产公司货币需求更多的体现了投机性动机。因此,针对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公司影响的复杂性,必须与其它调控措施更加紧密的协调以形成合力,才能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8.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储备、预期价格及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明显;而货币化比率、内源融资比率对货币需求有明显影响,尤其是收入变量对货币需求有正的影响,二者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快速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造成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传导和执行的效率降低、融资规模调控难度加大、产品募集期与投资期限错配导致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上升,混业交叉投资导致监管难度加大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对吉林省银行理财产品及表外业务发展总体状况对货币信贷政策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加强对理财产品监管,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货币错配与经济金融稳定——一个基于本币升值预期的两期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u Shaobo He Qingchun 《国际金融研究》2008,(7)
国内外的研究普遍显示,货币错配是造成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目前研究者所构建的模型主要集中于对净外币负债形态的货币错配风险的研究,无法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净外币资产形态的货币错配风险的引致渠道作出解释。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两期微观经济主体(银行、企业)行为模型。模型表明本币的大幅升值会恶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在一定情况下会导致一国的金融或经济危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净外币资产形态下货币错配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