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化,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国家发布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新政策之后,助学贷款的资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扩大。国家助学贷款走向市场化,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的建立和商业保险制度的引入,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是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改进助学贷款制度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我国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和保险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并对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新助学贷款政策出台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钧 《浙江金融》2004,(11):22-23
"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这句口号喊了多年,国家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如:设立奖学金、开展勤工俭学、实施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其中用助学贷款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更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决策,也是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而实施的一项积极有效的信贷政策.助学贷款是国家通过商业银行向学校贫困生发放的财政贴息人民币贷款,是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助学贷款实际上是政策性贷款,它体现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优惠政策,对商业银行来说,它属于消费性贷款,又是一项商业性贷款.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和原因,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诚信的资助模式,认为通过诚信教育,个人诚信体系的建设等多种方式,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震宇  周洁 《中国金融》2007,(17):79-81
从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到目前包括生源地助学贷款、商业性助学贷款在内的助学贷款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助学贷款一直备受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但随着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助学贷款手续繁杂、补偿资金不到位、贷款违约率攀高,等等。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一边是人数占到新入学大学生半数以上的贫困生,一边是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少人问津,甚至逐年缩水。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和原因,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诚信的资助模式,认为通过诚信教育,个人诚信体系的建设等多种方式,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在读学生发放的无担保(信用)助学贷款。几年来,助学贷款解决了一部分贫困学子的燃眉之急,对缓解贫困生的求学压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还没有达到预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收费制度的推行及收费标准的提高,教育资助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助学贷款作为资助贫困生上学受教育费用一有效途径,适时推出并纳入实际运作,开办教育助学贷款,虽说只是银行向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供贷款资助,但却涉及社会、家庭、金融、教育等多个方面,涉及效应十分广泛,为此,本文谨对教育助学贷款开办后的个人家庭效应予以说明,以有助于大家充分认识教育助学贷款的功用,并积极参与、促进该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办。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期限设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民  江子福 《浙江金融》2007,(11):57-57,17
贷款偿还期限是各国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贷款的风险控制和实现贷款供求双方利益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贷款偿还期限,对于有效发挥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对高校贫困生学习的资助功能无疑兼具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玉伟 《中国保险》2011,(10):19-23
国家助学贷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于1999年启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201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13.57亿元,较上年增长21.37%,共惠及209.1万人。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是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的一项重大措施。本文从高校如何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