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完美贝叶斯均衡赛局模型,研究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是否会影响审计师的初次审计定价策略。研究发现,若考虑审计师的法律责任,当初次审计合约的签约与前期审计服务质量无直接关联性时,审计定价策略会产生分离均衡;当初次审计合约的签约与前期审计服务质量有直接关联性时,会产生混同均衡。  相似文献   

2.
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信号博弈模型,考察了分离均衡、混同均衡以及准分离均衡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上市公司粉饰内部控制信息的成本较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很难存在分离均衡,更多的是混同均衡以及准分离均衡。为实现分离均衡,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风险识别作用,本文还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博弈角度,分析了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3.
金融市场是金融监管当局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动态博弈、合作共生的信息不对称系统。通过把信号博弈和重复博弈思想引入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构建以金融市场有效运行为反馈信号的金融监管当局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监管信号传递模型,分析金融市场治理中有效监管信号的传递机制。结果表明:金融监管力度与金融市场有效运行水平之间存在分离、混同两种均衡关系;在金融监管声誉效应的驱动下,金融监管当局倾向于选择混同均衡策略,而不是分离均衡。因而只有建立通畅的金融监管信号传递及反馈机制,强化并放大金融监管信号显示,增大监管乘数效应,形成良性的监管声誉效应,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均衡分析与一般的均衡分析有重大区别,即必须以供给分析、需求分析和预算约束分析相结合,才能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合理规模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构建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均衡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实际规模进行了测算,结论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必然会得到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分配与协调.用均衡分析法集中系统地分析经济利益关系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一般均衡主要研究在市场供求相等条件下利益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结果,注重对资源配置方式和结果的研究.博弈均衡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分析方法,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特征是研究各经济主体决策和活动的互动效应,在市场参与者选择、决策、利益的相互关系中分析他们的经济行为,研究他们怎样在博弈中实现均衡.博弈均衡分析方法正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并引起经济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逆向选择是保险市场中常见的市场失灵现象,通常认为通过社会保险可以减少逆向选择的现象。通过对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分析发现,政府合理的混同可以在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实现效率,但政府的偏离Wilson均衡的强制混同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和福利损失,进而影响保险市场的效率;政府对于混同的选择会对个人造成重要的福利影响,可以说社会保险是一个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手段。  相似文献   

7.
股市的整体表现是众多市场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本文以作为股市最终供求主体的股民和上市公司间的博弈为着眼点,通过静态与演化动态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在不同监管情况下,股市中投机性状况作为博弈均衡结果出现的条件,各均衡结果如何随时间推进和制度完善而演化.结论表明,在不同监管完备程度下,股民的投机性与上市公司的投机性相互影响,而是否会形成整体层面的投机性均衡以及这种均衡如何演化,则与初始状态和监管完备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为结构性金融产品,投资人难以穿透观察底层基础资产,且交易主体间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为实现各自利益,会做出损害利益相关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声誉理论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良策,本文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首先构建了声誉共同体模型解释声誉控制道德风险的机理,其次采用序贯博弈推导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声誉模型中的“主导者”为发起人,最后重点分析发起人声誉模型,根据声誉动态、期间贴现因子、误报的发起人收益区分最低成本分离均衡、完全分离均衡、部分混同均衡和完全混同均衡,研究声誉如何帮助投资人区分发起人类型及甄别其道德风险行为。本文得出声誉共同体的声誉价值即为其道德风险行为获益的机会成本,防范信贷资产证券化道德风险的重点在于控制发起人道德风险,风险自留减少可以成为其声誉提高的信号这三项结论。本研究对分析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主体的声誉机制有一定参考意义,对声誉实证研究也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存款保险制度实现早期纠正功能的边界是什么,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是否实现早期纠正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功能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投保银行与监管者的博弈处于分离均衡状态时,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实现早期纠正功能。然而,当高风险承担银行通过修饰财务指标规避监管时,该行为导致的混同均衡状态会降低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中国自2017年起开展的早期纠正实践虽能抑制银行被动风险承担行为,但却促使银行主动承担更多风险,说明该实践正处于准分离均衡状态,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功能并非完全有效。通过提高监管效率和降低早期纠正措施的监管成本,能够收紧混同均衡的条件区间,从而更好地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功能。  相似文献   

10.
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袁振兴 《会计研究》2004,(11):38-42
企业目标由股东利益至上发展到关注相关利益者利益 ,与之相对应财务目标也由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认为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 ;经营者也无实现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 ;现代企业由于产权残缺 ,这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实现自身利益时 ,受到制约 ,也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最大化。笔者认为 ,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 ,并从市场一般均衡、团队理论和共同产权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