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非  常曦  任晓怡 《财政研究》2021,(1):102-115
财政科技支出是政府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政策手段,对新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借助中国2007-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与宏观经济数据集,实证检验财政科技支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能够显著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带来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机制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支出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稳定财务状况,并进一步从"投入—产出"层面优化企业创新行为,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这种影响随着企业属性和地区差异展现出了较强的异质性特征.有鉴于此,想要增强财政科技支出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能,就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和地区层面的禀赋特征,坚持差异化政策供给,这是新时代下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信贷资源倾斜能否有效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以及企业信贷优势形成背后的逻辑机理和微观影响,不仅关系到对产业赶超和金融抑制政策的效果评价,也对当前中国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同质化、低库存、小半径的水泥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大样本数据,对微观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信贷优势的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以信贷资源倾斜配置为核心的政策性扶持体系实质上拖累了企业盈利能力,政府干预和金融抑制最终会破坏行业竞争机制并造成微观效率损失;(2)水泥企业的信贷优势更多由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等非市场化因素主导,而与运营效率和宏观景气等市场化因素相背离,信贷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是导致其微观影响效果扭曲的关键所在。因此,推动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政企关系对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严成樑  徐翔 《金融研究》2016,(9):99-114
本文将生产性财政支出和福利性财政支出引入结构转型框架,假设政府通过税收为财政支出融资,考察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生产性财政支出结构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说明从结构转型的视角考虑,经济中存在最优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通过实证方法考察了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财政支出有利于促进结构转型,这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支出渠道实现的,福利性财政支出会抑制结构转型。分地区的研究发现,在沿海地区,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结构转型的总体效应不显著,其中财政科技支出有利于促进结构转型,基本建设支出对结构转型影响不显著,财政教育支出和农业支出会抑制结构转型。在内陆地区,生产性财政支出总体可以促进结构转型,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和财政教育支出对结构转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科技支出和农业支出对结构转型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如何利用信贷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资源型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攀枝花产业结构、信贷结构现状及特点入手,通过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指出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并提出了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仇童伟  何青 《财政研究》2023,(5):84-102
本文利用中国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数据库2016—2018年数据,从财政投入与支出两个维度系统评估了财政支持对脱贫地区经济增长与脱贫成果巩固的影响。结果显示,脱贫地区生产发展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且未影响脱贫成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支出因前期大规模投入而增效不明显;财政专项扶贫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是激励脱贫地区经济增长和脱贫成果巩固的重要原因。机制检验表明,财政支持通过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激励企业发展促进了脱贫地区经济增长;脱贫地区继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社会发展支出并不能促进非农就业率的提高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生产发展支出是通过促进一二产业发展来促进脱贫地区经济增长的,随着脱贫地区经济增长,生产发展支出的重点需要转向第三产业。为此,因地制宜地调整生产发展支出结构,促成脱贫地区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是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财政政策的选择与变动会对宏观经济的总体和产出的各组成部分产生冲击,本文利用SVAR模型度量了财政政策冲击,并将财政政策的自动效应和相机抉择效应进行区分。随后,分别考察了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和对产出的结构性影响,进一步借助"冲击-反应"函数,模拟出系统中总需求各部分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同时借助方差分解确定财政政策冲击对关键变量的预测误差贡献度。我们发现:其一,在我国,政府支出具有逆周期的特征,政府支出的变动对于熨平经济波动、调节总需求具有明显效果。其二,我国政府支出和税收冲击会同向影响到产出水平,但对价格的作用方向并不明确。其三,政府支出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更为明显;税收政策对出口的影响相对明显。因此,财政政策中政府支出对内需的作用比较显著,而税收对于外部需求的影响则相对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7.
研究动向     
吴晓灵认为应通过浮动利率促产业发展;李扬:汇率改革的主要挑战是货币错配;政府转型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德意志银行称内地银行的引资策略有误;周天勇:七大因素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变冷;国家信息中心建议适当增加房地产信贷和土地供给;《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能出现投资泡沫;高盛:亚洲货币制度面临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8.
党鑫  闫宜乘 《时代金融》2013,(9):193-194
本文利用2007和2008年对我国11个省近3000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使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了信贷对农户投资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多数农户而言,信贷的获得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户的投资规模;但平均边际影响小于1,表明部分信贷进入了非生产性领域。此外,投资机会是影响农户投资选择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外出经商务工收入比例对农户投资决策将产生负向影响。家庭毛收入将正向影响农户投资规模,而教育和医疗支出负担则抑制农户的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流动性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信贷结构,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河北省作为全国钢铁第一大省,在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任务艰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银行业如何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过剩产能化解,最终实现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信贷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优化我省信贷结构的若干政策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政府转移性支出是否会对共同富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构建了多维耦合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实证检验了政府转移性支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转移性支出与共同富裕之间呈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转移性支出对不同户籍类型、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存在不同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在获得较少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家庭中,福利依赖渠道表现出的收入效应占主导作用;而在获得较多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家庭中,人力资本渠道表现出的替代效应占主导作用。据此,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政府转移性支出资金分配机制来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瓶颈”始终是有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从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结构入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采用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财政融资、内源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等五种融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发展与内源融资和间接融资相关,与其他融资方式的相关性不显著的结论,并解析其原因,以期对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银行信用的一种替代,商业信用是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从理论上说,产业集聚有助于企业获取外源融资,提高商业信用的水平。利用中国市级地区184个SIC-3分类工业部门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企业应付账款比例与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行业检验也表明,产业集聚对不同类型行业商业信用水平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培育本地区专业化生产分工网络,引导同类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扩大基于生产网络关系的商业信用供给。这对缓解中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戴静  杨筝  刘贯春  许传华 《金融研究》2020,476(2):51-70
本文利用城市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企业专利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业竞争对中国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对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尤为显著。进一步地,本文基于资源配置角度,从新进入企业和在位企业双重视角探讨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途径。检验发现,银行业竞争提高条件下,更多的高效率企业进入创新部门,更多的高效率在位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且上述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竞争能提高银行对高效率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化企业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并通过引导高效率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而推动整体层面的创新产出。本文拓展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微观影响研究,为制定基于创新驱动的金融发展政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广子  刘力 《金融研究》2020,479(5):114-131
基于上市公司逐笔银行贷款合约数据,本文考察了产业政策对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处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时,公司所拥有的政企关系对银行贷款合约制定的积极作用会更大,全要素生产率对银行贷款合约制定的积极作用会更小,基于分省产业政策以及上市公司全部贷款数据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上述结论。从影响因素来看,当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所在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越高、法治环境越差时,产业政策的影响会越明显。本文的证据表明,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提升产业政策指导下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投资拉动政策,商业银行也加大了信贷投放,信贷资产规模急剧增加,存量资产和新增资产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股改以来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趋于优化,但是仍存在房地产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部分风险较高行业的贷款规模偏大等问题,未来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科学配置信贷资源;通过信贷增量优化带动存量优化;创新中间业务,带动传统业务发展;依托产业价值链,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关注金融生态变化,明确信贷优先投放区域;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把握贷款行业投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信贷系数"刻画了行业间可能存在的信贷歧视现象,拓展了中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Chinagem),模拟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下整体利率水平提高、行业间利率歧视消除以及金融服务增效三条路径的动态经济效应.相对于基期而言,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行业间利率歧视消除将引起投资和实际GDP下降,但有利于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改善贸易条件;金融部门服务增效促进了投资和经济增长.此外,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呈现出“重城轻乡”的二元制结构特点,在这种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城乡个人信贷政策却没有实行差别化,这是造成我国农村个人信贷业务难以推进的主要障碍。目前银行在针对个人办理贷款时都有一些硬性条件,包括面临风险时贷款利率会适当上浮,个人贷款期限以年为单位,要求借款人一定时间内支出与收入比不得超过50%,这些政策和限制性条件对农户贷款并不适用,在为农户办理贷款时应适用新的信贷政策,使其更贴近农户的实际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同业往来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重要来源,短期贷款是外资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外资银行信贷行为不受信贷调控指导,增加了货币供给的不确定性,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产生了影响。外资银行对我国各个区域货币供给影响程度差异也很大。实证分析发现,外资银行贷款已经开始对我国M1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宏观金融调控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Hummels et al.(2001)的分析框架,利用O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计算并比较中国与其他29个主要经济体产品增值率指数及增值比较优势指数。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然而这些比较优势产业的增值率不仅低于服务业和农矿制造业,并大大低于同一产业的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