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管是在区域经济管理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九十年代末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来,目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日渐形成,也就是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步伐,鼓励东西互动,共同发展,带动中部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是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转变思路,力求在开发内容、领域、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要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战略要注重提高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能力,促进与东部地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①的丰要经济金融指标作比较,分析两部地区实施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在投入和产出上的变化特点,找出两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西部地Ⅸ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町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日益显得滞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腾飞和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本文拟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的基础上,对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的关键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立足"两个大局"的高度,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加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农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脉搏,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贵州的实施,实现了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自身有效发展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部城市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国一项重要的世纪战略,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与推进,这是区域经济政策的一次大调整,也是西部寻求发展的一次大机遇.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西部的城市,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因此,西部城市化就成为西部大开发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但是在我国,西部经济与社会整体落后,使得西部的城市化不能与东部司样推进,有几个问题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实践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跨世纪发展的一项战略部署,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沿海与内地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实现中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需要,还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需要,更是体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需要,早在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设想在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论东部贫穷还是西部贫穷,都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中央决定在东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际上是对“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发挥和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四轮驱动"--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星  王志杰 《银行家》2003,(11):132-13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东北、西部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中的作用只是前轮;马力更大的在两个后轮,即在东部和中部--总体而言"四轮驱动".  相似文献   

9.
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配合西部大开发,缩小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中,长江流域的独特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长江流域与全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江流域作为中国唯一的连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自然通道,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长江流域由于自然的阻隔使其形成了3个区段,即上、中、下游和独立的经济区。因此,加快流域的通道建设、改变地区分割的局面不仅可以使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实现一体化发展,而且可以实现流域与其它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可望获得的投资最终取决于其投资环境的优劣,而西部大开发的每一个战略、每一步规划都是通过投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前,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建设中,亟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必须以信息化的思路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推进西部大开发。信息化的思路就是资源共享,加强地区内、外的合作,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共同发展,这是一种"双赢"的思想。西部地区必须根据市场发展和西部开发的要求,在开发模式、资源重组和系统集成上文章。  相似文献   

12.
《证券导刊》2011,(30):41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总体发展格局。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所确立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各地区经济都实现了稳步发展。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仍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际间资源禀赋性差异较大,国民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实现区域经济联合既是资源共享的需要,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根据东西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和资源禀赋性差异,其经济联合主要应该采用5种模式,并应从各自实际出发,发挥优势,互助合作.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际间资源禀赋性差异较大,国民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实现区域经济联合既是资源共享的需要,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根据东西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和资源禀赋性差异,其经济联合主要应该采用5种模式,并应从各自实际出发,发挥优势,互助合作。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性进行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性预警系统。这样的研究可以在抑制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避免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利;为制定缩小差距、协调发展的对策提供思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现实;理论;技术、方法;创新等方面论证了这项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扩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1999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从各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江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标志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国的经济要实现腾飞及东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光有东部的高速发展而没有西部的高速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抓好西部大开发。西部企业及银行要想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首先必须对西部地区的情况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8.
论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年三月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家确定,2000年社会经济发展调控目标之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今年要迈出实质性步伐。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界贸易总协定,成为今年开春以来人们议论的两大热点和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实施西部大开发 ,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 ;是扩大内需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 ,保持社会稳定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转折之中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我国金融业 ,应该审时度势 ,及时研究制定支持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 ,加强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投入 ,在支持西部大开放中实现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大发展。为此 ,本文就支持西部大开放中的金融政策作一些探讨 ,以供商榷。  一、制定有…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