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李女士今年50岁,刚刚退休,每月有社会养老保险1000元,丈夫月收入5000元,孩子已经工作,夫妻俩现有银行存款20万元,一套供完月供的房子,无医疗保险.退休在家的李女士看着自己的钱存在银行活期储蓄里也像"退休"了一样的状态,她很想学年轻人一样理财,"以钱生钱".她很想知道,眼下适合老年人的理财渠道有哪些?  相似文献   

2.
斯蒂芬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外企职员.已经工作快三年的她,月薪5000元,却依然保持着"月光族"的本性,甚至变本加厉地常常刷爆自己的信用卡.朋友聚会聊天时,都在商量贷款买房、买车,只有她在独自埋怨,说自己每个月都处在透支-还款-透支的循环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高高的柜台前,一个身背书包,努力掂起双脚的小女孩,正愉悦地仰望着柜台工作人员说: "叔叔,我们来领爸爸寄来的钱."女孩的旁边是妈妈,手中还拉扯一个很小很可爱的弟弟. 这是她们每月都要做的事,也只有这一天,才是她和家人最开心、最自豪的日子.妈妈告诉她,虽然爸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可是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妻儿,因为每个月他们总会按时收到爸爸寄来的生活费.生活,看来与他人也并无两样.  相似文献   

4.
徐先生今年31岁,是上海某跨国公司的一名部门经理,未婚,月收入1万元左右,年终双薪.此外还有年终奖3万元.公司有三险一金,自己还购买了人身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徐先生目前租了一套一居室居住,40平方米,月租金2500元.除了房租,其每月的日常支出在2000元左右.另有基金5万元,定期存款12万元,活期存款3万元.在"剩男"状态还没结束的情况下,该如何保障自己未来的生活,特别是该如何制订结婚、养老的规划.  相似文献   

5.
王国军 《理财》2011,(8):33-34
如果你手里头拥有了一小笔流动资金,你会打算做什么呢?炒股,还是开家小店?也许你会觉得现在这个世道,做什么生意都难以脱颖而出,因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可足湘潭有一个年轻女孩别出心裁地开了一家"情趣农庄",每个月获利上万元。她到底用了什么办法,竟能把农庄经营得如此红火?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外企职员。已经工作快三年的她,月薪5000元,却依然保持着"月光族"的本性,甚至变本加厉地常常刷爆自己的信用卡。朋友聚会聊天时,都在商量贷款买房、买车,只有她在独自埋怨,说自己每个月都处在透支—还款—透支的循环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家庭状况 小霓 23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做文字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风险承受能力一般.由于和父母住在一起,不需要另外支付食宿费用.她每月拿出1500元购买基金,但投资理财知识较少、经验不足.此外,她还购买了"20万元意外伤害 10万元意外医疗"商业保险.月收入的其余部分均用于化妆品、交通通讯、服饰等个人生活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8.
小陶是一位28岁的北京白领,在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每个月收入6000元.老公赵先生(30岁)从事金融行业工作,月收入1万元.目前有一套房子(价值70万元、无房贷),活期存款10万元,没有任何负债,也没有任何投资.家庭每月生活开销大约为5000元,包括交通费1000元、餐费2000元、添置衣物1000元、娱乐休闲1000元.她和老公都有社保,也有三险一金.  相似文献   

9.
<正>素素今年28岁,是一家知名服饰企业的营销总监,每月8000元的收入加上4万元的年终奖,让她迈入资优"剩女"的行列。素素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讲,财富也许比男人更靠谱,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了给自己多一些保障,为自己建立丰厚的资金储备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从5年前她就开始做投资理财。经过5年的财富积累,现在,素素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富婆,不但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有了一辆雅阁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光怪陆离的各种消费场所诱惑着都市中一颗颗年轻的心,并催生了很多都市"月光族"(即在每个月发薪之前,会将自己口袋里的钱花得精光,甚至欠上一堆信用卡债务的群体)。总体来看,月光族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他们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目前的职业生涯也尚未定型,对未来没有很强的危机感,因此也就难免缺少积蓄和理财意识。小徐,今年24岁。2005年大专毕业,学的专业是电子商务现在正在续本,明年年初毕业。小徐供职于深圳一家办公设备公司,做复印机的业务员兼维修。每个月工资扣去税和四险一金之后(公积金每月他自己交350元),入账是3500元。每季度奖金约2000元。小徐的家就在深圳,和父母一起生活。明年拿到本科学历之后,打算跳槽,薪水应该可以比现在高出2000元。从工作到现在,小徐基本没有什么积蓄。看着自己银行账户的钱少得可怜,而自己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有车有房了,甚是羡慕。小徐自己分析了一下:自己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月光族,每个月的工资都花得干干净净,并且往往不知道花到哪里了他也尝试过记账,但是都半途而废了。大致而言,小徐每个月的吃饭娱乐占了大头,约2000元,买衣服约500元,每个月再给父母500元生...  相似文献   

11.
邵静  史军 《理财》2004,(5):70-72
波波和先生的收入都不低,一个3500元,一个6500元,两人再加孩子每个月只需2500元,所以每个月还有7500元的节余.每年年终两人还有1万元的奖金.不过每年用于节日旅游、人情等的费用支出在2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12.
有钱也烦     
我有些手头阔绰的朋友,他们常为口袋里的钱烦躁着.这些人当然不是最有钱的一类,余银一两百万元左右吧.他们拿着这钱不好办,几乎成了心病. 想着去投资做生意,左右下不了决心.干什么好呢?往大街上转转,门面鳞次栉比,做什么买卖的都有了,实在想像不出还有别的赚钱门路.弄得不好就血本无归,那就悔之晚矣.他们有的原本是白手起家的,没想到赚了几个钱,倒不知怎么办了.进而一想,手头的钱毕竟有限,干什么都只是小本生意,却得同各路神仙打交道,作揖叩头,陪尽笑脸.想着就烦.生意是不想做了.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一直把政绩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这种追求一方面基于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一方面是基于官员个人的利益——GDP出政绩,也出干部,有利于干部的升迁.因此,地方官员通常不惜代价举债摊大饼、上项目,让地方政府成为中国债务飞速增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推手.曾有知情专家介绍说,地方政府要做1000亿元的项目,并非只做累加起来总额1000亿元的项目,而是做1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1000亿元,每个项目上只投100亿元,剩下的巨大资金缺口怎么办?就是借助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根本不用担心偿还的问题,等政绩一出来,自己早就升迁走人了.  相似文献   

14.
嘉怡在北京通州区某镇政府工作,编外的那种,每个月能拿到手的钱是1800。老婆在市里私企上班。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两个人加起来—个月的收入是4500多。  相似文献   

15.
小周,38周岁,私营企业员工,享受"五金一险",月收入1000元左右:妻子,35周岁,国有企业下岗后自己缴纳"五金一险",无固定工作,现为某报业公司投递员,月收入在800元左右;育有一女,10周岁,是市属重点小学5年级学生.家庭成员都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在商业银行存有定期存款45000万元,下月到期.股票型基金5万元,由于2008年以来股市震荡调整的影响,缩水至3.1万元.  相似文献   

16.
以前我像很多人一样,一听人家开口闭口谈钱时,就会说:"太庸俗了吧!怎么开口闭口都是讲钱呢?"但是这些年来,跟着茅于轼教授,我把很多东西看得更加明白了.很多人表面上说不喜欢钱,其实心里还是很喜欢钱的.每次胡总书记、温总理去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时说:"乡亲们,你们有困难吗?"怎么没有困难呢?当然大家都有困难,但如果温总理给每个人一百万元,我相信他们 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相似文献   

17.
小妮子 《云南金融》2007,(10):50-50
斯蒂芬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外企职员,已经工作快三年了,她月薪5000元,却依然保持着“月光族”的本性,有时甚至变本加厉地常常刷爆自己的信用卡。朋友聚会聊天时,都在商量贷款买房、买车,只有她在独自埋怨,说自己每个月都处在透支一还款一透支的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斯蒂芬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外企职员,已经工作快三年了,她月薪5000元,却依然保持着“月光族”的本性,有时甚至变本加厉地常常刷爆自己的信用卡。朋友聚会聊天时,都在商量贷款买房、买车,只有她在独自埋怨,说自己每个月都处在透支一还款一透支的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19.
莫先生家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家三口。先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现在每月可拿到4500元,另外2000元直接上缴作了各种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等,年终有15000元的奖金,估计单位状况和自己的工作及收入状况五年之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妻子工资不高,每个月大概在1000元左右。两个人每个月基本生活开销为2500元,而花在孩子身上的钱估计马上要达到1000元/月,因为再过半年,孩子就三岁了,要上托儿所和各种培训班了。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显然,"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这个谎言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传染给了学生,使其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从而变得自信、自强,进而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关键在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