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因此,切实从我国的国情和能源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策略,优化能源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由于能源消费总量远远大于能源的供应量、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经济和科技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能源利用效率非常的低下,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本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并指出现有研究中还需改进的地方,旨在客观真实地评价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应的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在持续增加.面对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少的现状,能源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对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并综合考虑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居民消费能源量,能源转化率等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1987-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统计数据,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自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依赖性过强,未来发展将遭遇碳排放阻碍,想要取得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的清洁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5.
周大地  郭元 《中国金融》2004,(15):1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也在迅速增长,1978~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年均为4.4%。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10%左右,位于美国之后,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具备加快能源转型的基础和优势。银行业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需积极布局能源转型重点领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鼓励能源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转型的背景,阐述了我国银行业支持能源转型的领域,并提出了加强战略规划、强化信贷支持、注重风险防控等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下我国需要面对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环保资源约束、能源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外部不经济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正是解决能源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达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与能源健康绿色的发展,是一种集约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能源的发展方式,主要从能源的低碳绿色和能源新动能的两个方面分析;最后本文分别从市场定位、政府定位,发展能源新技术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阐明了内蒙古"金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内在联系。发现在能源消费这一方面,电力、原煤所起的作用最重要,说明该地区还是以煤为主要的能源消费方式。以电力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上。因此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会财会》2008,(11):44-44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结构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据张国宝介绍,2007年我国能源产量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2000年相比,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天然气比重增加了1.1%,核电、水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了1%;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国家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创新,能源与金融正在逐步由合作走向相互融合,关系日益密切。本文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约束力即"阻力",构建了纳入能源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对能源资源经济"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模型结论,提出了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