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依托"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对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解析中部六省所辖82个地级市数字普惠金融的时空演进分布特征,嵌入"经济金融共生"理论,构建共生指数,从省域层面刻画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状态。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跨越发展态势,区域之间、年际之间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马尔可夫链分析显示,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保持稳定的概率至少为56.86%,同时也存在"马太效应";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生转移的概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共生状态测度表明:中部六省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处在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且逐步向正向对称共生状态收敛。为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协同机制、拓展应用空间、打造良性生态四个方面着力,提升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金融监管由微观层面的机构性监管和宏观层面的功能性监管两方面构成。故其统计相应地也区分为此两个层面。本文研究表明:(1)作为金融统计组成部分的宏观金融监管统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其基本数据构架应为宏观审慎分析指标体系(MPIs)。(2)MPIs与SNA、MFS以及“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统计标准比较。既有吻合又有差异。需要相互协调以使其构建更为科学。FSIs的出版为金融监管统计国际标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阶段性成果。(3)宏观金融监管统计在我国正处于建立的初始阶段,体系的构建主体、构建形式、构建内容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科创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金融因素.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背景出发,基于耦合理论对创业投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创业投资发展与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011—2018年创业投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和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创投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三省一市创投-创新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趋于收敛.据此,建议各省市建立创投-创新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创投资本在长三角地区流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并以创投资本为纽带建立创投-创新服务平台,从而有效推进长三角地区科创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1997年开始,我国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省(区、市)级负责制,将省级政府作为一个统一的考核主体,并明确了“责任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权力到省”的“四到省”原则。责任到省是指省(区、市)级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全权负责,任务到省是指由省(区、市)级政府规划和组织本省扶贫开发工作全局。资金到省是指将中央分配到省的扶贫资金由省级政府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和本省具体情况自行分配。权力到省是指省(区、市)级政府具有扶贫项目审定权、扶贫资金分配权、项目检查验收权和资金使用监管权等一系列权力。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创新和监管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挑战。英国、印度等国相继推出监管沙盒。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在监管实施主体层面,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地方政府一起构建跨地区监管沙盒合作机制,实现普惠金融;在测试主体层面,以银行业为切入点逐步推广实施,积极引入金融科技公司形成协同效应,鼓励沙盒中的测试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金融消费者层面,需要搭建消费者数据共享平台,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未来,中国式监管沙盒需要构建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监管能动性的积极转变,实现金融科技与监管创新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用卡》2007,(1X):76-76
近日,中国银监会制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按照银监会的规定,《意见》适用于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进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普通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文章在分析协同创新网络演化下的多层级创新驱动机理基础上,结合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与现实问题,从项目驱动与过程管理、绩效导向与评价问责、共生演化与协同治理、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四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地方普通高校创新驱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依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域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考量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城镇化率大部分集中在HH象限(高值集聚)和LL象限(低值集聚),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国层面,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的直接效应系数和间接效应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业集聚对本省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能促进周边省份的城镇化;分东、中、西区域层面,东部地区金融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具正向空间外溢效应,但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应加强金融业集聚区建设,构建金融业集聚推进城镇化作用机制,在东中西区域科学布局建设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两者的紧密结合往往会带来经济的高度繁荣和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对耦合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领域的分析比较,认为松散耦合理论在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方面是适用且有效的,继而分析了两者之间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中观层面的匹配机制以及宏观层面的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三种运作模式,即科技产业园融资模式、科技金融机构模式、补贴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制约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应构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创新协调机制,加大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空间优化与统筹布局,围绕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一心、两核、三带、多园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以及开展“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试点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从产品空间理论出发,运用2002-2018年中国海关产品出口数据,刻画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比较优势演化规律,并从区域和产业层面实证检验成渝地区产品密度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内部产业协同化发展,优势产业接近但优势程度不同,四川优势产业更密集,重庆优势产业专业化程度更高;(2)成渝地区总体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规律,产品密度较高,具备一定高技术产业基础,但区域内部产业发展不均衡;(3)产品密度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更能促进产品保持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协调的作用下,沿比较优势逐步向高技术产业跳跃,选择差异化协同路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科技金融是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利器。本文基于2010-2017年中部六省科技金融发展宏观数据和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微观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与速度不均衡;随着企业创新产出水平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由正变为负,呈现"倒U型";商业银行贷款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由负变为正,呈现"U型";资本市场融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创业风险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由正变为负,呈现"W型"。据此,本文提出推进中部六省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以及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阶段特征提供匹配性科技金融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碳减排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在地区之间具有正向作用机制;科技创新、产业机构升级以及二者的交互关联作用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水平、宏观税负、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中介机制效应检验发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相互促进,并能够作为彼此的中介变量加快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且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二者间接影响区域碳减排的重要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区域科创产业协同布局与发展是该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1],科技金融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为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撑.本文在揭示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内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了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优化科技金融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及建议,以加快长三角区域内科技金融与区域性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剖析了泉州地区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加大创新投资力度、健全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和明确落实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驱动力量,而科技金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作用,二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耦合理论探究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利用熵权法构建耦合评价模型,选取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2011-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程度。研究表明,上海、江苏和浙江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度处于中等协调水平,但安徽省协调程度较低,据此讨论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推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良性耦合,实现科技与金融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央银行宏观信贷政策与商业银行微观信贷与规定两个方面出发,选取信贷政策影响较大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物价指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建立两个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宏观信贷规模与微观房地产信贷量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房价上涨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东中部地区效果较大而西部地区效果较小;其次,信贷政策影响较大的指标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三个地区来说均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信贷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力大小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的特性制约。  相似文献   

18.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金融中心形成及其动力机制.首先,描述了区域金融中心及其形成过程,提出了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即金融机构的趋向集中阶段、主动聚集阶段、协同发展阶段,建立了相应的概念模型.然后重点分析了区域金融集群主体之间的协同行为,说明主体之间的协同行为可以涌现出区域金融竞争优势,是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动力所在,并构建了区域金融集群主体的动力机制模型.最后,在模型基础上,分析金融主体在协同行为下的单位运行成本的变化趋势,论证主体的协同行为对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本文通过构建涵盖资源依赖、制度安排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分析其内在关系并提出假 说,运用2000-2016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三者之间的影 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本地区创新能力提升;(2)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本地区 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越抑制周边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助推周边地区创新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各个行为主体的创新行为,更取决于创新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出发点,从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创新扩散系统和创新支撑环境4个子系统维度,从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成果的产出、创新合作以及创新环境等几个层面,共96项评价指标,构建一个既能够从总体上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够描述各个区域创新子系统和区域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能体现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区域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