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宇凌 《会计师》2008,(11):34-36
<正>安然等事件之后,美国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建立一系列更严格的标准以加强对审计的监管,并更加强调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关注,不仅要求管理层评估并报告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且要求外部审计人员鉴证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根据SOX法案404(b)规定,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鉴证不应当作为一项单独的业务。对此,我国相关准则未作说明。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已经在我国开展,并将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和鉴证业务的完善.这也引起了内部控制的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重视.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结合注册会计师、管理层、预期使用者对内部控制鉴证的不同看法,对内部控制鉴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佟岩  冯红卿  吕栋 《会计研究》2012,(6):61-66,93
企业披露自愿信息可以获取部分竞争优势。在相对集中的市场中企业间互相依存的程度更强,此时企业需要在充分披露信息以吸引投资者和酌情披露信息以避免泄露商业秘密之间进行权衡。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包含的专有信息比较有限,且作为自愿信息可以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故而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本文用2007-2009年深沪两市4131个样本检验发现:整体上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的概率随着市场集中程度的变化呈倒U型关系;当市场从极度分散向相对集中变化时,非国有企业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获取一定优势;但如果金字塔层级较多,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动机会减弱。  相似文献   

4.
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与审计意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7年度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更容易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上市公司在披露审计鏊证意见时,明显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因此,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避免披露过程中的披露管理问题,并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5.
内部控制的实现过程需要企业中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成员和基层员工共同去实现。要想确保内部控制的合理性,需要重视实现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给与合理的保证,来不断的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注册税务师主要是指承担税务代理活动的专业技术性人员,做好鉴证业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有效性,是注册税务师的重要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6.
美国内部控制鉴证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宇  陈广垒 《新理财》2007,(11):70-73
作为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的重要组成内容,美国内部控制鉴证制度的确立是证券监管机构、公共会计公司、上市公司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主体长期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信息披露是投资者获取信息并用以决策的制度性基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相关法规,许多上市公司也开始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但鉴证报告的披露会加大成本,那么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以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2009年、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内控鉴证报告披露情况,试图解释内控鉴证报告与业绩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内控鉴证报告的披露水平与业绩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对于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促进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9年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尤其是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校正自选择性偏差后,上述结论更为稳健。  相似文献   

9.
内部控制鉴证产生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因此会影响盈余质量。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鉴证是否有效地提高了会计盈余质量?内部控制鉴证的执行如何影响会计盈余质量?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沪市A股公司2006—2008年内部控制鉴证的经验证据,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在控制了管理层信号传递动机以后结论仍然稳健。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现状,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鉴证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芹 《证券市场导报》2015,(2):48-52,62
深交所2009年发布规定,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至少每两年对内部控制实施一次鉴证。本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2012年内部控制鉴证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会计差错更正、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和操纵性应计利润三个方面检验内部控制鉴证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够满足两年鉴证一次的要求,但是鉴证意愿并不强,鉴证报告规范性也有待提高;同时,虽然内部控制鉴证能够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需要结合创业板的特性提高内部控制标准的可操作性,增强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意识,提高审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汇率的决定是个理论问题.应该理性地评估有关人民币汇率的符种观点;汇率调整又是货币政策的工具,其决定和操作也应是理性和主动的.全球经济失衡不仅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贸易、国际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的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的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等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仅仅是导致贸易顺差的众多要素中的一环.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这个特性,决定了选择汇率稳定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支点,经济的调整成本最小.从长期而言,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结构趋于成熟,资源价格趋于合理,人民币将逐渐升值,但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是对"两权"运行中的廉政风险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系列制度、方法、措施的总称.税务系统内控理论源自对党的反腐倡廉理论的落实、对税务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内控理论在税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税务系统内控机制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从明确目标、完善领导体制、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工作流程等方面入手,进而规范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风险管理、强化信息沟通、注重文化建设、实行政务公开、加强与外部控制的有效衔接,等等.  相似文献   

13.
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目前会计界讨论的较多的两个话题。但对于公司治理,尤其是内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的认识上并不一致,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本文认为内部控制与内部公司治理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我所自1999年4月改制后,在健全内部治理机制,提高鉴证服务水平等方面,紧紧依靠全体从业员工,积极克服改制初期碰到的重重困难,认真强化内部管理的各项措施,不断化解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相阻力和矛盾.  相似文献   

15.
问责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陈志斌 《会计研究》2004,59(7):50-54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依靠相应的惩罚机制而被有效执行的。问责制作为一种惩罚机制 ,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将问责制的思想和具体措施贯彻其中 ,必将大大提高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6.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历程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最初源自企业自身对规范化管理和股东掌握企业运营的准确信息的需要。此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外部审计师审计财务报表的要求。此后,各国政府也逐渐开始积极推动内部控制领域的进程,以期减小企业的舞弊和违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最典型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组织社会学的规则理论解释内部控制的规则属性,关注内部控制作为规则的执行问题,并从规则理论的视角提出内部控制的执行机制,认为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的融合机制与执行中的权力分享制衡机制是内部控制执行机制的核心要素;执行反馈机制是组织知识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持续演进。  相似文献   

18.
秦长城 《新理财》2013,(6):82-84
得益于政策推动,中国企业的内控建设在过去的几年,可谓成效卓著。短短几年内,内部控制就在企业中完成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转变。但企业在内控建设方面的急就章,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隐疾。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企业形象一落千丈;北大荒逾越管理权限审批使用资金,违规拆借超10亿元;华锐风电被爆财务造假,无数投资者hold不住,惊呼上当受骗……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我国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的差距,内控形式化、表面化的危害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9.
解码内控     
滕琳 《新理财》2013,(1):79-81,10
世界并没有在2012年毁灭。打破了所谓的古代玛 雅历法的“末日”预言。 一如往常,我们顺利地度过了2012。 不同的是,过去一年,我们多了份理性与谨慎。  相似文献   

20.
罗胜 《新理财》2012,(5):73-74
在我看来,在中国保险公司开展内控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妥善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控与不控。套用一句俗话,可以说内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内控是万万不能的。再完美的内控,都不可能防范住所有的风险。我们的目标只能设定为通过严格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