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缺乏流动性,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场内市场并立割裂等方面,因此,目前有必要以做市商制度的推行为突破口,来强化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早性,活跃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本文从保证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市场的效率和货币市场的监管三方面讨论了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做市商制度的总体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对做市商的监督来更好地监督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做市商的相应权利与义务和和审定问题,最后分别从结算制度和金融当局政策支持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立做市商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资讯     
《金融电子化》2007,(2):92-95
央行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据悉,为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2007年新出台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行的做市商管理制度展开分析和归纳,并对这一制度需要继续完善和配套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为业界深入理解新规定和今后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辉 《西南金融》2011,(12):74-76
巴塞尔协议Ⅲ倡导将做市商交易制度与场外市场交易相结合。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努力推行做市商交易制度。本文从央行的视角探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交易制度的意义,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提出了完善其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央行批准了9家商业银行开展双边报价业务,但由于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做市商制度并未真正形成。本文分析了做市商制度的产生过程,对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做市商制度脱胎于双边报价商制度,2007年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7年第1号公告,即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中国银行自成为首批现券双边报价机构以来,积极响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号召,始终活跃在银行间市场之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发展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发展仅两年,但从实践看,已收到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本文在对中国做市商制度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市场》2007,(1):43-43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以下简称银行间市场)做市商做市业务.提高市场流动性.完善价格发现机制.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9.
做市商制度与我国银行间债市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近两年来取得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发展融资、优化金融资产结构、贯彻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 ,但市场流动性差已经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 ,中央银行适时提出了“在发展中逐渐建立做市商制度 ,以便活跃市场交易”的要求。因此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在银行间债市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做市商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做市商管理规定》,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此次《规定》的发布合理借鉴了国际经验,充分考虑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降低准入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宽做市业务要求和加强对做市商的考核等方面对做市商制度框架进行了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债券流动性,活跃市场交易,中央银行提出在银行间债市建立做市商制度的设想.但由于中国债券市场还不具备建立做市商制度的条件,中央银行决定先尝试建立双边报价商制度,作为做市商制度的雏形,再由双边报价商制度发展到做市商制度.为此,在2001年,中央银行挑选了9家商业银行作为双边报价商,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和支持金融机构的双边报价业务.  相似文献   

12.
顾伟 《新金融》2000,(6):37-39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体,交易所债券市场为辅的格局,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取得了重大发展,形成了相当规模。以99年为例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达3817亿,占发行总量的60%,发行各类记帐式债券占整个记帐式债券发行量的89%;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可流通债券为10500亿元,99年回购债券量达3900亿元;市场主体由最初的16家商业银行总行扩展到包括商业银行总行、授权分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联社等在内的461家各类金融机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目前的单边询价交易方式成为一种低效的债券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做市商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于2000年3月6日向市场推出了现券买卖的双边报价功能,为做市商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最后,债券市场上存在的势力雄厚、营运规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会员,如国债一级承销商、公开市场业务一经自营商等,保证了做市商能最终产生于债券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基本具备推行做市商制度的软件、硬件条件,应逐步开始做市商制度的试点。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价格形成机制出发.围绕市场流动性,论述了做市商和经纪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不同功能.强调做市商和经纪商对有效市场集建设的作用相辅相成最后该文对建设有效市场提出了交易仉制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姚秦  傅东升 《上海金融》2006,(11):42-44
交易机制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从理论上说,由于做市商具有维持市场稳定有序的义务,所以,通常做市商市场的稳定性较高。本文基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数据,利用非参数检验和Levene方差检验,实证验证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发现做市商并没有起到降低市场波动的作用,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我国银行问债券市场进一步创新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成效显著,其中,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对创新的鼓励为市场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归纳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创新原则,并从基础产品创新、金融衍生品创新、做市商及其配套制度创新、发行与结算方式创新等多个角度提出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创新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永波  郭牧炫 《金融研究》2016,430(4):50-65
本文在梳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发展历程及其与市场流动性关系的基础上,以一段包含牛、熊市的完整市场周期为样本,考察了双边价差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行情下做市商报价行为及稳定市场的效果作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做市商提供的市场流动性整体不足,而做市商的表现明显好于尝试做市商;从做市商稳定市场的效果看,只有五大行发挥了一定作用。原因在于,市场没有分层、做市商缺乏激励使得做市业务无法盈利,仅做市商考核排名(提高声誉)能对国有大行带来一定激励,因此越是以盈利为考核目标的机构做市的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17.
欧美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国外债券市场发展的实践,我们发现做市商制度是活跃国债市场不可缺少的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虽然也存在做市商制度,但是有行无市的困扰一直存在,形同虚设.本文重点对美国国债市场和欧洲MTS市场的做市商制度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做市商制度是解决场外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制度性安排,而电子交易平台对场外市场交易效率的提升作用很大。文章考察了美国、欧洲和日本债券场外市场做市业务与电子交易平台结合的经验,并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透明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检验透明度制度变化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是否有影响,本文将突变理论引入债券市场研究,并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综合流动性、国债流动性、政策性金融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流动性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数据的生成过程没有出现结构突变,整体上观察,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呈平稳上升趋势。我们又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检验了透明度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度对流动性的影响因债券而各异,对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因各种债券受到透明度的影响强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建立以来,在提供市场流动性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其制度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着手进行尝试做市业务制度建设,引导尝试做市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做市商队伍的重要补充。尝试做市机构渐入佳境给市场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借鉴国际经验,下一步可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激发做市机构做市动力,增强其做市能力?本期中,本刊邀请部分做市机构代表等就上述问题作深入探讨,为提高做市商制度运行效率积极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