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与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异造成两国企业融资方式与资本结构的显著区别:日本企业关系型的间接融资、高负债、主银行制与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形成了日本主银行对企业的“相机治理”与内部人控制;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低负债、股本为主且股权高度分散促使美国的公司治理主要通过外部市场实现。日本、美国企业融资体制、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差异最终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美两国经济走势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公告公开股权融资和发行公司债融资预案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公司控制权、股权制衡与债权融资偏好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为国家的公司形成了内部人控制,与债权融资偏好负相关。当大股东持股比例逐步下降到36%以下时,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权融资负相关;股东间制衡作用与债权融资偏好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的现实效用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上对控制权转让过渡期股权托管下的公司控制形态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同时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股权托管下的公司控制形态容易出现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股权托管后的公司价值较股权托管前的公司价值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一、交叉持股的定义所谓交叉持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相互持有对方的股权,从而形成了彼此互为投资方的一种经济现象。据相关学者的资料显示,交叉持股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主要是作为分散自身风险以及防止恶意收购的有效策略。我国的交叉持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辽宁成大(600739)以2.87亿元收购广发证券(000776)24.66%的股权,而广发证券此前已经持有辽宁成大18.61%的股权,由此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游江  胥慧 《西南金融》2004,(1):25-26,45
本文所指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内部人或经营者利用现代公司制度特征和其拥有的信息垄断优势在事实上掌握公司的控制权。由于内部人(银行董事、高级经理人员)拥有专门业务知识,对银行的信息有着充分的了解,具有相当的信息优势,使银行有可能对市场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有利于银行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MBOMBO是ManagementBuyout的英文缩写,意思是“管理层收购”,是公司经理层通过收购公司股权或资产进而引起公司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等变化的一种行为。简言之,公司的管理者通过购买其它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股份,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从公司的角度看,MBO是解决现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从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的良方。所以MBO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风行一时,很多企业纷纷效仿。二、西方发达国家MBO融资模式比较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由于受各国金融机…  相似文献   

7.
邱杨茜  黄娟娟 《金融研究》2021,497(11):170-188
自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能引起的控制权转移风险也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那么,有质押的控股股东是否会策略性地利用员工持股计划来缓解风险?本文利用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考察控股股东质押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研究发现:前期控股股东有股权质押、质押率越高的公司随后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能性越大,该效应随着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提高而增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短期市值管理是有效的,但并未显著提升公司长期价值,提示控股股东存在借其进行内部人利益绑定和市值管理的动机;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仁俊  高开娟 《会计研究》2012,(5):50-58,94
本文分析了大股东控制权实现过程中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监督或冲突作用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性质和不同成长性公司中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对管理层的作用显著影响股权激励效果;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明显,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增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第一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不明显的监督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环境角度解答了我国股权激励效果不佳的困惑,为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启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时考虑适宜的公司治理环境特别是大股东控制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从“内部人控制”看会计信息失真:兼评会计委派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联生 《上海会计》1999,(12):45-46
一、“内部人控制”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内部人控制”是日本学者青木昌彦分析了70年代和80年代中欧、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特有情况而提出的。它是指企业内部人员(如厂长或经理、职工等)在事实上而非法律上拥有了对企业的控制权。根据现代企业理论,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营者就有可能作出违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可见,“内部人控制”实质上是委托—代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部人控制”是由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  相似文献   

10.
王韬  李梅 《金融研究》2004,(12):106-111
普遍认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一股独大,本文对此提出异议。本文首先利用博奕论和实证结果指出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强度是负相关的;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内部人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效率,说明中国的情况似乎与上述规律相反;最后提出了股权泛化的概念,证明由于股权泛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际上没有大股东,其内部人控制极其严重是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强度负相关规律的必然表现。因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没有大股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