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高春平 《银行家》2022,(2):128-130
明清时期会票、票号的兴盛与繁荣 会票的产生 会票早于票号,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是一种信用票据,清代沿用.鸦片战争爆发,五口通商、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后,一些政府公文和官员的奏折函件中开始使用"汇票"字眼,而民间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直到清末仍然沿用"会票"的字样.到了20世纪以后,官方、民间、银行都将这种用来进行异地汇兑业务的...  相似文献   

2.
纸币起源于唐代的飞钱,是一种支付凭据和汇兑方法,是商品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及制度变迁的影响、造纸业的兴盛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普遍运用、钱荒问题和铁钱区的存在都是纸币产生的原因。其中,纸币产生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之一——印刷术的发展与普遍推广少有人提及。学术界有关纸币产生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的文章微乎其微,目前有谢元鲁的《宋代四川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交子的产生》、黎人忠的《从雕版印刷试析交子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真宗年间四川富商首创的"交子",这种代替笨重铸币充当流通和支付手段的"交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往后,南宋又发行过"关子"和"会子"或称钱引,虽然称呼不同,但实质相同.纸币的出现,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定位 (一)票据的功能定位. 商业信用、票据信用和银行信用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支付凭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具有多项功能,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划分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5.
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时代,小面额(10元以下)人民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和“找零”,是我国货币券别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小面额人民币需求量和流通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在流通中不同程度存在流通不畅、券别结构失调和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直接影响小面额人民币的正常流通。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认真分析和研究货币流通规律和供求关系,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小面额人民币在企业之间、商业银行之间横向调剂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们现在都习惯使用纸钞,感觉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清楚它是谁最先发明的.其实,最先发明纸币的是中国人.宋朝时候,政府鼓励市场,货币流通的需求由此增加.于是,人们发展出各种民间和官方信用. 埃尔文引述在12世纪观察到的现象说,如果政府的交易突然以现钞结算,一年或六个月内现钞就会被全部用光,没有办法再恢复流通.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有时不能通用,于是交易券(称作交子或会子)的使用量增加.商人在茶仓和盐仓取货时的付款证明,也成为一种货币形式.这些早期的纸币都由私人履行,限期使用,逾期作废.  相似文献   

7.
论票据抗辩     
票据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支付手段.商品经济愈发展,就愈需要运用票据这一工具来清偿由于频繁而又大量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债权债务;而票据的被广泛使用和流通的发展,又反过来又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因而,要使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化和市场管理法制化,就必须及时进行经济立法,更好的发挥票据这一支付和信用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肖小和  金睿 《征信》2020,38(2):4-11
信用是票据的灵魂和基石,票据业务的本质在于经营信用。积极发展票据信用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票据业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分析影响和制约票据信用发展的因素,认为应充分认识票据信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借力电子票据系统拓展商业承兑信用,建立经纪公司和评级公司,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发挥科技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等,以促进我国票据信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私钞,亦称私帖,是指由民间金融业的钱庄、银号、当铺、工商铺号或地方商会等非官方机构发行的,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流通使用的信用票据。每个时期、每个地区对各种流通使用的信用票据叫法是不同的,收藏界一般以"帖"、"票"、"条"、"券"等进行分类,并有钱票、会票、信票、汇票、期票、存票等不同称呼。私钞虽是未经国家法律允  相似文献   

10.
段强 《西安金融》2005,(6):79-80
史学和钱币界对于我国最早的纸币均认定为是宋朝的“交子”,这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之处。但笔者研究认为,“交子”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甚至由“交子”发展而来的“钱引”、“小钞”、“会子”等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资格以货币自居。为求证与泉界同好,现将理由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维凯 《金卡工程》2011,(1):233-234
票据无因性是票据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票据法的灵魂.票据无因性对票据的流通具有基础性作用.票据信用是票据活动信用化的必然结果,票据信用也促进了票据的流通和广泛应用.票据无因性原则是对票据信用所给予的法律上的肯定,目的是促进票据信用的发展.而当事人对于票据无因性的滥用,会对票据信用造成损害,最终不利于票据信用的发展和票据...  相似文献   

12.
小知识     
我国历史纸币名称主要有几种? 我国是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从宋朝产生纸币以来,一千多年来,纸币也有它的发展历史,在各个历史年代里有它的不同名称。主要有以下二十六种: 宋朝的纸币名称:交子(官交子、商交子)、钱引、关子、会子。 金朝的纸币名称:交钞、宝券、通宝、宝泉、贞货、宝会。  相似文献   

13.
王林 《金融纵横》2008,(8):54-56
1995年的《票据法》作为重要的商事法律制度,对保障票据正常使用和流通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与随后实施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共同构成了我国票据法律法规体系。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票据法》已不能满足金融生活中日益增长的支付和信用需求,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本文在对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票据法》确立融资性票据合法地位的可行性,并依此提出了发展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业汇票是重要的资金融通工具,不仅能满足供求双方的资金需求,而且能有效缓解货币供应的结构性矛盾,促进货币市场规范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依托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临沂区域票据市场经历了超常发展、业务萎缩到理性复苏的过程.但是区域票据市场依然存在票据业务市场创新不足、人民银行再贴现窗口指导作用减弱、票据功能异化严重、民间票据市场不规范发展等问题.本文提出规范商业银行行为,培檀良好社会信用,适当调整再贴现利率,充分发挥再贴现政策工具功能,强化激励和约束力度,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同时,近年来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银行票据资产呈现出从生息资产向交易性资产转化的特点。这些变化既是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信用状况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商人以票代银。运用金融工具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世纪的唐代.商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用“飞钱”作异地款项汇兑。在明清金融革命中,货币工具与信用工具进一步结合,出现了近似于现代本票,支票、汇票以及转账支票、商业汇票、银行汇票、融通票据甚至旅行支票的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17.
票据产生于公元十世纪的西方,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支付工具。票据的产生和票据市场的兴起,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票据的普及和票据市场的盛衰与否,是评价当今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票据发展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票据和票据活动已逐步进入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其功能及作用将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8.
货币流通状况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状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流通规律是从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这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流通规律是从属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有根本的不同。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多少,货币流通状况是不是正常?主要决定于积累和  相似文献   

19.
关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中 《新金融》2000,(12):17-19
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货币 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规范票据信用行为,扩大票据信用能力,激活票据市场。本文在认识和分析我国票据市场前景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策略。 一、我国票据市场展望 我国尽管从80年代初开始重视拓展票据市场,但在整个80年代,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票据市场作用,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1994年。  相似文献   

20.
在"金融必须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商业承兑汇票能够满足企业支付结算、资金融通、降低成本和优化指标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力推广商票是大势所趋。发展商业承兑汇票有利于商业信用票据化,可使优势企业利用自身信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增强社会信用意识,提高社会信用程度,促进利率市场化,改善宏观金融调控。当前我国商票推广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