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但是,这次分税制改革并不是很彻底,加之公共事务增多,使得地方政府间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财权的大幅上收,事权又层层下放,导致目前大部分县乡政府的财力,无力承担由上级政府层层下压的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尤其是在落后地区和农业地区,基层财政更是形同虚设,举步维艰。本文从地方财政的收入支出结构分析,在中央财政实行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体制下,为什么地方财政困难的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张明 《金融博览》2022,(3):40-41
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说明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缺口。这一缺口的形成最早源自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这次改革之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形成了如下格局,即中央政府的财权大于事权(也即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地方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也即财攻支出高于财政收入)。与此同时,分税制改革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就使得大部分地方政府必须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相似文献   

3.
一、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分析 (一)现行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备是形成债务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财政体制在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的集中度大幅提高,财权分开后,但相对应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科学划分没有能很好实现,大量事权下沉,地方财政刚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多,形成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保运转、  相似文献   

4.
寇铁军  周波 《财政监督》2012,(30):12-14
作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载体,财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级次、财政收支权限划分及政府间财力配置的根本性制度规范。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我国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对称"为指导,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建立过渡时期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初  相似文献   

5.
一、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县乡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财权的划分上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调整了各级政府问财政收入的分配结构,中央、省级等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县乡基层政府所占比重迅速下降。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县乡政府事权的划分基本上还是维持原财政体制事权格局。  相似文献   

6.
丁胜利 《金融会计》2011,(10):58-62
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产生和分类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为了解决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划分问题以及平衡地方政府间财力失衡状况而建立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分税制改革的进行,造成了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的情况,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事权,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多于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务可以筹集资金,有效解决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因为地方债的不断累积造成的地方政府未来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董继华 《财政监督》2002,(12):16-16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一方面是国家加大了财政投资,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保证了政权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财政资金支出的大量浪费,管理不严,主要表现在某些方面的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及支出责任不够明确,财政职能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等等。笔者就此谈几点建议。一、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1.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间的事权范围。纵观各国分税制,大多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1994年出台的分税制方案,以文件形式规定中央与地方  相似文献   

9.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将事权和财权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划分,使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增强,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还不够完善,过渡色彩比较浓重,存在着许多矛盾,突出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责不对称,“财权上移,事权下移”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省以下基层财政困难加剧。尤其是在全国财政总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规范政府间财政天系,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西方国家均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但由于客观存在着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问题,这些国家任分税制基础上,均辅之以方式有别、程度不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调整或均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曹朴 《财政监督》2006,(9):69-70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将事权和财权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划分,使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增强,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还不够完善,过渡色彩比较浓重,存在着许多矛盾,突出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责不对称,“财权上移,事权下移”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省以下基层财政困难加剧。尤其是在全国财政总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关我国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讨论也愈发激烈。1994年分税制的确立,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起点,基本形成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制度架构。但是,由于分税制改革不彻底,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关于事权与财权不匹配,财政收入及支出权限划分不清晰等原因,导致地方财政自主权空间逼仄。因此,本文以我国地方财政自主权为题,为规范央地财政关系寻觅新机。  相似文献   

13.
闫富雄 《财会学习》2016,(20):61-62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集"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于一身,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地方财政收支存在巨大缺口的事实;政治集权又促成了各地方官员的"晋升竞标赛",进而促成了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弥补财政并实现晋升的执政理念,这进一步扩大了土地财政规模.  相似文献   

14.
分税制是国际上通行的财政体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的一种较为规范的方式。它是将全部税种在下、上级政府间进行划分,以此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其实质是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两个相对固定的收入体系,为各级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实行分税制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汤睿君 《时代金融》2012,(24):228+245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产生有多重原因,分税制改革带来财权与事权的矛盾、转移支付不足造成地方财政缺口、政府冲动投资刺激大行举债、官员仕途竞赛引发政府借债。另外,政府举债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当地方政府债务超过了地方财政的可承受程度,会带来财政风险,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汤睿君 《云南金融》2012,(8X):228-228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产生有多重原因,分税制改革带来财权与事权的矛盾、转移支付不足造成地方财政缺口、政府冲动投资刺激大行举债、官员仕途竞赛引发政府借债。另外,政府举债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当地方政府债务超过了地方财政的可承受程度,会带来财政风险,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地方财政的困境根源在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财权和事权的失衡设计. 2012年1月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在上海首次试点,2012年8月北京等八省市继上海后扩大试点范围.这次改革,一方面,使企业的整体税负减轻了,避免了重复征税;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损失了营业税收入的75%,使本已陷入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雪上加霜.因此,在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变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增值税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以增值税扩围改革扩大试点为契机,适当提高地方增值税分成比例,以摆脱地方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18.
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其核心应该是为其辖区的民众提供必要的公共和准公共产品。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的现状后,认为应细化行政干部升迁考评机制,深化分税制改革,匹配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使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导读     
《涉外税务》2006,215(5)
建国伊始,我国就遵循着政权—事权—财权相一致的原则来处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一级政权管一级事权,由此对应一级财权。地方财权的大小表现在中央对地方事权的划分上,反映在各项支出的支配权上。这是我国财经理论界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权威性理论,指导着历次改革实践,其产  相似文献   

20.
一、目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地方财政自给率总体上也垦下降趋势(详见表1)。地方财政存在较大收支缺口,即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力纵向不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