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媛 《河北金融》2013,(4):28-29,32
碳金融是金融与能源结合的重大创新,是实现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首先总结国际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和经验,而后在分析国内碳金融发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几项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金融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气候经济学、环境金融学、企业社会责任和外部性理论等都为碳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现阶段学者们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金融的源起研究、碳金融的特殊属性研究、碳金融的动力机制研究、碳金融的国际博弈研究和碳金融的适应性研究五大方面,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但是仍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碳金融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结合国际气候政策、碳金融市场交易、世界金融危机等大环境,分析了中国碳金融的趋势,从碳金融体系发达程度、碳金融产业成熟度、碳金融市场体系、对专业人才需求量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碳金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碳金融     
文江 《财会学习》2011,(1):81-F0003
碳金融是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相似文献   

5.
碳金融是基于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的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式,在全国多省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试点的背景下,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碳金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疆发展碳金融的可行性并给出了预期的发展模式.在综合考虑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碳排放现状、目前发展碳金融主要方式、发展碳金融的优势以及制约因素之后,认为在有必要在新疆发展碳排放交易并建立区域性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6.
碳金融是促进国际合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地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抢占碳金融战略高地以推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是必然选择.发展碳金融关键在于发展路径的选择.本文结合区域特点,针对西部地区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对该地区的区域性碳金融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经济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碳金融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我国的碳金融以及碳交易体系,从而为提升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现有国际碳金融市场中的话语权具有重大意义。全文研究了在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不足,最后,从发展贷款型碳金融、资本型碳金融、交易型碳金融及投机型碳金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碳金融公共政策创新与碳金融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全国范围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碳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以最经济的方式推进节能减排,是我国碳金融公共政策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碳金融的各核心要素,而且有助于定量评估碳金融发展现状和潜力.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方法和数据,分析影响碳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据此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创新性地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然后以我国为例做实证,分析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并将其与世界一般水平及美英日三国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探讨我国碳金融目...  相似文献   

10.
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碳排放权经济学入手,深入分析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对全球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及交易所进行了具体介绍,并结合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得出构建我国碳金融市场、提升在碳金融产业链中地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化石能源消费的供需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借助其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优势,期望在新一轮产业竞争和经济增长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欧盟建立了全球闻名的碳交易市场,各成员国在碳排放交易、绿色信贷、碳基金等碳金融领域的发展也较为迅速。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变暖日益加剧,为实现低碳理念,政府根据碳排放量征收碳税.为响应国家的低碳号召与节省缴税,供应商将进行碳减排投资,而我国中小企业居多的现状使得其必须进行碳减排融资.针对供应商向零售商进行内部融资的情形,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运用两阶段Stackelberg博弈理论,根据供应链利润最大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分散决策下,低碳税率和供应商超额收益率的升高以及零售商净机会成本率的降低均会导致供应链总利润升高,单位碳减排量成本的升高会导致供应链总利润的降低,且集中决策的供应链总利润高于分散决策.  相似文献   

13.
碳财务战略理论前沿: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  肖序 《财务与金融》2012,(2):1-4,19
近年来,碳会计及其财务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企业碳筹资战略、碳投资战略、碳财务信息披露战略、碳财务风险控制、碳财务战略绩效评价等方面对国外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构筑企业碳财务战略理论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外碳金融产业组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以来,中国碳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CDM交易,中国CDM项目的减排量占世界减排总量的1/3左右,项目注册数量和签发减排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作为世界减排大国,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的议价能力与其地位极不相称,国内外CER一级和二级市场价格相差1倍,为破解碳定价难题,国内纷纷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试图谋求国际碳定价。实际上,孤立的碳交易平台并不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完善的碳金融产业组织才是决定碳定价的关键因素,也是碳金融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完善中国碳金融产业组织体系,需要在摸清国内碳金融从业机构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行业管理和规范,完善碳金融产业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拓展碳金融业务 提升银行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碳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从长期看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研究了碳金融体系的核心内容,分析了目前国内银行业在碳金融业务方面的最新进展,论述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与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了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金融市场为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支持,同时也成为潜力巨大的金融交易市场。本文介绍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因、市场结构与特征,以及近期的表现。尽管经济危机对该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但该市场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国际政策合作。从长期看,各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努力将为国际碳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对推进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做法碳交易平台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英国排放权交易体系(ETG)、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澳洲国家信托(NSW)。加拿大、新加坡和日本也先后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各国通过建立碳交易所,促使交易价格公开透明,最大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风险。市场化比较完善的国家还通过碳交易所进行排放信用的期货交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碳金融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金融是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并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是现代金融根据环境金融与绿色金融延伸出来的最新提法与发展方向,也是环境金融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应用,是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理论的融合创新。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视角,以环境金融为切入点,国内外学术界对碳金融的研究将有助于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理论的有机结合,并为金融机构进行碳金融实践以及政府部门促进碳金融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构建全球领先的碳中和转型金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零碳金融体系过程中,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不断加强与国际领先零碳金融经济体的沟通交流,利用现存绿色金融市场的规模及生态,利用政策和市场相结合的体制优势,以碳中和目标为核心,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建设,逐步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标准、系统化、生态化、数字化地推进金融机构对碳中和目标的支持,坚持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实现经济、科技与金融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20.
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杠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碳金融交易市场日益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本文针对碳金融市场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规范碳金融发展;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促进碳金融开展;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