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就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保证、研究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综合了国内学者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归纳了导致研究生就业困难的诸多原因,对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就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文献归纳.发现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诸多弊病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将有利于研究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建立。此外,还评述了通过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而促进研究生就业的保障机制,并对目前研究的方向性问题进行了简略叙述。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其意义重大。目前我国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其课程设置也在摸索之中,不能完全适应保险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文章在介绍我国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贾勇 《中国证券期货》2013,(5X):264-264
我国现有五所民办高校具有招研资格,而且正有多所民办高校积极准备升硕。因此,优秀民办高校应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理念创新,紧抓研究生课程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构建良性互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加强管理,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经济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科学实施,是关系到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关键.以河南省为例,基于经济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发现,该模式需要在课程设置、专业实践、论文设计、评价机制等环节作出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关系高校知名度的提升与学校的声誉,更关系到学生自身就业率的高低与就业的质量。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机制,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培养模式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生源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培养要求与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研究方向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论文模式与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等五大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利益不对称、教育竞争机制的缺陷、高校及教师评价机制的导向以及重形式轻实效的论文质量评价倾向等。因此,应出台鼓励企业助学的税收政策,重新划分政府与高校的职责,完善高校与教师评价机制,出台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策,减少对专业学位论文的约束性规范,以此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加大县级支行内部改革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县级支行内在动力机制,在搞活县级支行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构建县级支行内在动力机制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全面推行支行行长、处所主任竞聘制,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建立和完善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机制;全面推行岗位工资与计件工资相结合的绩效工资制,建立和完善工资能高能低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全面推行支行相对独立核算和处所简易核算制,建立和完善费用能多能少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美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比较分析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美研究生教育理念不同,两国的研究生教育相比存在着一些差距。本文从培养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适当借鉴美国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实现制度性和灵活性与淘汰的统一,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我国高校已将会计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进行培养,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培养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都涌入实务界就业,针对我国高校当前的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课程教学是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对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赵东科  田甜 《金卡工程》2009,13(2):184-184
当前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普遍关注,但是军校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目前还没有一种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军校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后,指出了开展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并且将以学员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提出了"以人为本加强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从而构建军校研究生健康教育体系,使军校研究生学员能够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解决复杂金融问题的需要,我国金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大力提高他们的金融计算能力,特别是提高金融建模及求解能力和对金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能力。为此,金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该增设并加强基于MATLAB和sAs的金融计算课程,课程中应注重金融、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科学等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培养金融研究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新形势下适应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的,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先进经验的,并且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改革旧培养模式和推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就必须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精英会计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从观念、制度和实践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徐俊杰  张铮 《金卡工程》2010,14(5):158-158
法治与和谐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法治是构建和谐大学的必由之路。当前,法治与和谐建设的重点是依法加强学校章程和规划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师生权益,建立和完善学校保护及权利申诉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的培养涉及许多环节,是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培养研究生包括入学形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多个阶段.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其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暴露缺陷.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课程设置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朝着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践当中也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但需更加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应合理设置具有层次的梯度专业课程体系并适当增加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后,教学质量整体出现了下滑。如何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专业硕士人才成为了当前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结构与职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手段、实现过程化的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工商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中国工商银行亟须构建一个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岗位制度,奠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科学规划人员规模,建立通畅有序的人员管理机制;完善员工职务晋升体系,拓展员工晋升通道;改革员工培训体制,提升员工人力资本价值;健全业绩评价机制,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深化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建立市场化薪酬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将会计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进行培养,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培养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都涌入实务界就业,针对我国高校当前的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否能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形势变化、高校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影响之间的关系和当前会计学硕教育中的问题,以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提出构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本科化”模式
  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根据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混乱无序、教学过程与本科生差异不大、师资队伍素质较低、科研训练不足、培养管理水平较低等,这说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