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是直接针对银行挤兑和破产倒闭而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减少挤兑的可能性。我国建立该制度,将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银行的退出机制,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挤兑,是银行家最心惊胆寒的事情,尤其是头寸不足的银行瞬间就会有破产的危险,严重的还会酿成整个社会的大动荡。挤兑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古今中外都有。中国首次银行挤兑风潮发生在“中国通商银行”,这是家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银行。引起这场挤兑风潮的幕后黑手是谁?让我们一起掀开历史的帷幕,探究……  相似文献   

3.
美国第一银行经常收集州立银行银行券,达到一定数量时,突然要求银行兑付黄金,制造挤兑。这种做法很快在货币市场形成了一种恐怖气氛,各银行纷纷收缩信贷.回收贷款.利率很快飙升。  相似文献   

4.
俄银行挤兑风波的警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俄罗斯爆发了一场银行信任危机,多家私人银行发生了储户挤兑。危机波及到200多家银行,不仅中小银行,连位居俄罗斯前10名的大银行也未能幸免于难。从5月13日到7月末,挤兑风波持续2个月左右。期间,仅6月份,俄登记注册的银行数量就减少了9%,中小私人银行存款流失20%~30%,初步估计占GDP的1.5%(约80亿美元左右)。  相似文献   

5.
银行危机从银行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但银行危机的界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人员界定银行危机的方法通常基于多种事件的组合,综合各种定义的分析.可以得出银行危机的实质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流动性或清偿性的极度丧失所带来的市场失败。界定的标准如下:依靠自身的资源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大量银行倒闭,政府强制性援救等。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理论基础来看,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以及毒艮行挤兑现象是毒艮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体现。由此,国际资本流动主要通过直接冲击、间接冲击和继发性冲击等途径来引发银行挤兑或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影响一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通过构建BSS3指数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在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应积极筹建存款保险机构、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完善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以及加强银行业监管,以维持开放经济下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理论等分析出发,引入湖南某城市商业银行曾经发生的具体银行挤兑的案例,对挤兑发生时银行自身财务状况及其挤兑时外界的经济环境分析,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我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发生挤兑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出防范挤兑危机的措施及其解决挤兑危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北岩银行挤兑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信贷高速增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北岩银行2007年9月发生的挤兑事件,从本质上看与其实施高速扩张战略紧密相关。危机前期该行高速发放房地产按揭贷款,造成资产负债结构失衡、流动性期限错配,在次级债风波影响下致使流动性不足而出现挤兑危机。2009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高速增长,流动性向社会转移,银行业流动性大幅下降,大多数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自身的流动性。北岩银行的经营教训凸显了银行业对信贷投放及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5月13日到7月末,俄罗斯爆发了一场持续两个月左右的银行信任危机,多家私人银行发生了储户挤兑。危机波及到200多家银行,不仅中小银行,连位居俄罗斯前10名的大银行也未能幸免于难。俄罗斯银行业人士称此次风波为“准金融危机”。虽然此次危机与1998年金融危机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暴露出俄罗斯银行业内在的制度问题,其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显现出来。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银行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机构的风险也在表面化,小范围的银行挤兑事件偶有发生。此次风波不仅给俄罗斯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同样处于转型期.对外逐步开放、而其体制同样脆弱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挤兑是国内外银行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处置不当将导致流动性快速枯竭,引发更大的风险.从理论上讲,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挤兑风险会得到有效遏制.但从美国、韩国等经验看,虽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挤兑风险有所缓解,但仍需要进行适当管控.本文通过对美国和韩国银行挤兑事件成因、应对措施等分析,提出对我国防控银行机构挤兑风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市场约束:一种新的银行监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银行监管理论在市场力量在金融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银行监管有必要引入市场的力量来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因此一种新的银行监管理念———市场约束应运而生,成为银行业稳健经营的一根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2.
李涛  都晓岩 《济南金融》2007,(11):13-16
政府介入银行挤兑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但信息不对称又导致政府在介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制度成本。本文从分析银行挤兑风险发生、发展乃至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过程入手,试图从中找出调控的逻辑切入点,并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金融安全网的制度成本。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金融稳定、保障存款人利益及降低制度成本三位一体的导向下,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中的最优合同设计和金融安全网构建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金融业建立合作至今,日立产品特别是ATM在中国金融业市场获得了稳步发展。日立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金融业长期的合作伙伴”。在每年一届的金融展上,日立以不断更新的金融业产品和解决方案诠释这一主题。在2009年金融展上,日立搭建了形象化的虚拟银行网点营业厅,综合展示了其为中国金融业提供的ATM产品及银行网点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政府介入银行挤兑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稳定,但信息不对称又导致政府在介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制度成本.本文从分析银行挤兑风险发生、发展乃至演变为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过程入手,试图从中找出调控的逻辑切入点,并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金融安全网的制度成本.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金融稳定、保障存款人利益及降低制度成本三位一体的导向下,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中的最优合同设计和金融安全网构建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度的增强,韩资银行跟实力强大的欧美商业银行共同争夺中国市场。本文通过研究韩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动机及进出现况.分析进出中国市场的韩资银行在经营上遇到的困难而提出其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公用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导致了金融服务业的网络业务的出现。尽管网络银行只是在近十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但其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银行的监管具有诸多不同于传统银行监管的特点,包括网络银行相对于传统银行更容易发生银行挤兑、网络银行中经理人员避免外部监管的手段更先进、网络银行的国际性也增大了监管的难度等。为此,中国政府应尽快制定了有关法规,健全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的法规框架,包括市场准入规则的规定、网络交易公平规则的制定、网络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跨国法律的适用与管辖权问题的解决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融家》2012,(6):156-156
历史上的广西银行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广西银行,资本为100万两,1921年因政局动荡,银行发生挤兑而倒闭。经数年混乱后社会渐趋平稳,广西地方当局为整理政务,于1926年再创广西银行,资本为70万元,到1929年该行又发生挤兑风潮,因无法维持而停业。1931年,李宗仁、白崇禧东山再起,政局始告安定,广西省政当局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调剂社会金融,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以来,俄罗斯金融界危机四伏。7月上旬,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挤兑风潮,恐慌在一时间逼近银行与中小储户,以至许多专家惊呼1998年金融危机即将在俄罗斯重演!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银行监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是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十分发达。新加坡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银行监管制度。在我国银行业加速走向开放的今天,研究新加坡的银行监管经验无疑可为我国目前的银行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基础之上的,而发达的金融业则有赖于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作者在本文中,对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制度的现状,如银行监管的主体选择、监管制度的主要类型、国际性的银行监督组织等进行了介绍,并对这些国家银行监管的目的、原则、法定权限和事后抢救手段进行了归纳。作者认为,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加快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