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总体上我国银行保险股权融合会产生溢价效应,保险系金融集团表现出溢价效应,而银行系金融集团则出现折价效应。财务风险和股东风险越大的金融集团,银保股权融合越容易产生溢价效应,银保融合度越大会减弱银保股权融合的溢价效应,且股权融合的价值效应受金融集团内生特征的影响,而不受集团规模大小和股权融合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机理,本文选取2012—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不同产权性质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差异,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非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财务风险的正向影响会更加强烈;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效应在社会责任表现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研究为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风险,为政府与监管机构监督股权质押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龚胜 《青海金融》2010,(1):60-62
股权质押融资作为新型的融资方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我国银行拓展业务,充分利用股权这一静态财产的价值,促进资金融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法律的视角对银行开办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股权投资企业为研究对象,给出了股权投资企业运营风险整体性概念及内涵,然后在分析其内在运营机制基础上,研究了其运营风险的传递规律,提出股权投资企业的运营风险集中体现于资金流流动的持续性,并且通过其在资金募集市场、股权投资市场和退出市场的交易成果得到反映;同时我们利用欧美股权投资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上述观点,发现股权投资企业运营风险受退出市场交易成果影响最大,特定的股权投资企业存在最优市场交易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9-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资金投向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控股股东私用型和公用型股权质押风险溢出效应的差异,探究风险溢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存在私用型质押的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更高,质押比例越高股价崩盘风险越大。公用型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没有显著影响。在金融部门去杠杆的背景下,去杠杆程度越大,私用型质押风险溢出效应越强,去杠杆程度是私用型质押风险溢出的外部影响因素,但是公用型质押不受宏观流动性环境影响。风险溢出机制分析发现,私用型质押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操纵程度,股价崩盘风险积累,公用型质押对信息披露操纵没有显著影响。风险溢出抑制措施研究发现,与非商业银行相比,商业银行质权人有效监督了控股股东的流动性水平和贷款资金使用情况,抑制了私用型质押的风险溢出效应以及去杠杆对风险溢出的影响;完善的内控制度、卖空机制以及证券分析师关注降低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操纵程度,抑制了私用型质押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揭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主要目的是为私人产业筹集资金。私用型质押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他们无法知悉与质押贷款有关的后续信息,还可能承担潜在的股价崩盘风险。  相似文献   

6.
银行流动性囤积行为对金融、实体经济及货币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放大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遭受的流动性冲击,另一方面阻塞了货币政策的流动性传导机制,导致大量中央银行救援资金滞留银行内部。中央银行应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行为所造成的资金转移效应、冲击放大效应,做好流动性管理以及把握好流动性救援时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在发展的同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何筹资,保障自身运营发展,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股权融资以灵活、快捷等优势逐渐被中小企业关注,但其带来的风险也逐渐凸显。文章介绍了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现状与优势,分析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过程中主要的风险点,以案例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风险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8.
银行流动性囤积行为对金融、实体经济及货币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放大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遭受的流动性冲击,另一方面阻塞了货币政策的流动性传导机制,导致大量中央银行救援资金滞留银行内部。中央银行应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行为所造成的资金转移效应、冲击放大效应,做好流动性管理以及把握好流动性救援时机。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基本解决了市场分割问题,但是中国股市周期性震荡再次发生。虽然其中有与发展中国家股市发展阶段类似的普遍性,但也有中国股市本身的特殊性。股权分置改革没有改变中国股市的市场特征、市场基础和市场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镇非从业居民层面的全覆盖,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特别是受筹资标准的影响,医疗保障水平还不是太高。如何让有限的资金提供更高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实现较好的社会效应?笔者认为,"以小搏大"的管理方式,可以"放大"基金使用效应,有效地提高基金互助共济的风险分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