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满  付强  邵苏学 《云南金融》2011,(5X):78-78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速经济增长往往会加剧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而严重的结构失衡又是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以1982—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来探讨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建议,以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出现了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本文回顾了我国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我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状,认为我国经济政策的逆就业倾向、转型期失业显性化、产业结构失衡和贸易产品升级换代是导致我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鼓励灵活就业等缓解高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是,行业产能总量供求失衡的产能过剩、工业产能总量区域差异大的区域产业布局失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行业产能)缺失等产业内部行业产能总量结构失衡问题困扰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更显明显。一方面行业产能过剩或“瓶颈”。引起大起大落,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缺失,区域经济失衡,会导致经济增长活力匮乏。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经济增长依然依靠高投入、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为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河南省必须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采用绿色GDP核算制度。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80年代美日巨额贸易逆差时,全球经济失衡的争论就不绝于耳。当前,中国取代了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国,全球经济失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文章基于此,首先从美国削减财政赤字、贸易伙伴内需增长、美国个人消费减少三个角度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方略,继而探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比如消除经济外部平衡、促进经济内部平衡、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居高不下,经济效益却一直低下,越来越多人的发出了质疑声。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如何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也是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与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探讨了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结合经济增长的选择依据,来阐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进行怎样的转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产业结构调整与信贷结构调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目前,产业结构失衡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严重障碍。失衡的产业结构,不仅推动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有效供给的增长。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信贷结构和投资方向,又助长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从银行角度说,我们要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形成。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同时要求金融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增加全社会有效供给、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社会融资体系结构性失衡,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对全社会融资贡献不足.  相似文献   

9.
祁京梅 《中国金融》2006,(12):42-43
当前消费环境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失衡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要求三大需求的增长结构发生变动。2006年我国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受到世界经济减速和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发展作用的影响,增速有望回落。而消费需求则面临着较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劳动力要素在三次产业的分配与经济增长之关系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首先,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劳动力要素的增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其中,资本推进第二产业发展进而引致国民经济增长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其次,资本、劳动力要素的产业分配总体上与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着部分失衡现象.为此,第一产业的资本装备、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充分利用、第三产业的资本运营与整合构成三次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