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章卫东  张洪辉  邹斌 《会计研究》2012,(8):34-40,96
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中的"支持"、"掏空"现象。研究发现,政府控股股东比民营控股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更强烈。当上市公司盈利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盈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下降更多;而当政府控股上市公司被ST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支持"上市公司的动机和力度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ST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是基于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而这个动机产生的根源是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激励.控股股东为了能够掏空上市公司,需要借助于盈余管理,因此掏空总是伴随着盈余管理.国家层面上的投资者法律保护能够约束控股股东,限制控制权私利,使控股股东失去盈余管理的动机,因此盈余管理与投资者保护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王亮亮 《金融研究》2018,452(2):172-189
源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国家某种意义上是公司最大的“小股东”。本文将“国家股东”纳入控股股东与小股东间博弈行为的分析框架,检验企业所得税征收对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掏空”与“支持”的选择上,企业所得税会产生两方面效应:税率提高会增强控股股东“掏空”的倾向;而税收征管则能够抑制其“掏空”的倾向。区分“掏空”与“支持”两类情形,当控股股东试图“掏空”时,税率越高,税收征管强度越低,“掏空”程度越高;当控股股东试图“支持”时,税率越高,税收征管强度越高,“支持”程度越高。本文不仅提供了“掏空”与“支持”影响因素方面新的经验证据,且丰富了税与代理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掏空对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股东掏空程度越高,公司控制权变更倾向越大,股权质押爆仓导致的控制权变更与大股东掏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大股东掏空会通过恶化企业财务状况(降低公司业绩,进而提高融资约束)和提高股权质押动机来影响控制权变更。(3)在民营企业、机构投资持股比例低、高管持股比例低以及独立董事占比低的公司中,大股东掏空与控制权变更具有更强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防范与治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市场环境显著地影响了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换言之,地区间政府干预市场越少、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不会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因而如何减少政府干预,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政府在减少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会直接或间接地驱动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制定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遏止“掏空”的行为。这说明,制度层面的约束和公共治理对公司层面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但其仍未解决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及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在侵占公司资源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分析定向增发前后大股东行为,对比其在定向增发前后的利益变化,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因、手段及影响,制定针对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规则变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问题与大股东掏空路径,选取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大股东掏空效应引入Kothari et al.(2005)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应计盈余时剔除关联交易行为与资金占用的影响,比较剔除前后可操纵利润的差异,对大股东掏空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鉴于大股东掏空本身对盈余管理模型计算有影响,本文的做法可以形象反映掏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即大股东通过实现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导致可操纵应计利润减少,企业会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还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国企相对于非国企来说,以掩盖大股东掏空为动机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  相似文献   

8.
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视角,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贷款数据分析中国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银行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银行贷款数量多、贷款期限长的公司中,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明显减少。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银行的监督作用存在异质性。目前,银行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中,而国有银行能有效监督的对象仅限于地方政府和私人控制的企业,国有银行对中央企业的监督能力较弱。从事后监督来看,银行会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做出贷款政策的调整,对于控股股东掏空严重的企业,续新贷款的银行数量、续新贷款比例显著下降,而且贷款利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分享与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由于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大股东的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其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和内幕交易等种种手段实现大股东掏空。为遏制大股东掏空现象的泛滥,需从内部治理和外部制衡两个角度,构建大股东掏空的内外部制衡机制,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了一个小股东、控制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中同时存在的两类代理问题: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以及控制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控制股东掏空行为与公司股权结构及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指出:(1)均衡状态下,公司的所有权集中程度由公司股东所受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决定。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增加,小股东最优的投资数量也会增加,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趋于更加分散。(2)在公司的现金流所有权结构确定的情况下,由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引起的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减少公司价值,使得控制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均受到损害。控制股东掏空资产收益的比例随着其自身现金流所有权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其控制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分离程度而增加,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增加而减少。(3)相对于公司中仅仅存在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情形,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会进一步降低公司的价值,而且降低的程度会随着控制股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的增加而增加。(4)当控制股东完全不能进行掏空时,即使小股东仍然面临由于公司中的第Ⅰ类代理问题引起的利益损害,但均衡时,由于控制股东和小股东之间不存在利...  相似文献   

12.
LLS(1999)指出,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并不是在管理者和股东之间,而是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国外众多研究提供了大股东掏空的证据。控股股东掏空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低的国家尤为严重。本文以2001—2004年我国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最恶劣的掏空形式之一——关联担保,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关联担保发生的概率、次数与相对金额从2001年到2004年呈递增趋势。(2)有关联担保的上市公司的Tobin-Q比无关联担保的公司平均低0.2,关联担保每增加一次, Tobin-Q下降0.09,关联担保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Tobin-Q下降0.4;有关联担保的公司的年度异常回报率比无关联担保公司低3%,关联担保每增加一次,年度异常回报率下降2%,关联担保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年度异常回报率下降9%。(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股权制衡没有发挥对关联担保的抑制作用。(4)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与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总之,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控股股东的掏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控制权转移以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影响。并就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掏空”和“支持”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文中显示,控制权转移以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关联性资产重组有密切关系,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和控制性股东利用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和“支持”相关联。文中揭示了影响控制性股东掏空或支持上市公司的因素,借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股东“隧道挖掘”下的审计合谋历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利益冲突是一个世界性公司治理难题。大股东在特定状态下会成为企业剩余控制者而选择与审计师进行合谋,购买审计意见。文章在对股权结构与外部审计监督相关的中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大股东"隧道挖掘"下的审计合谋的博弈过程、演化历程进行剖析,从需求方和供给方分别提出了审计合谋的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5.
As one of the channels by which board directors build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board networks can affect the governance rol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Defining director board networks as their connections based on direct ties they establish when serving on at least one common boar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centrality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restraining tunneling behavior b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 the Chinese capital market. Our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unneling behavior b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network centrality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that this relationship is stronger when non-operating fund occupation is used as the measure of tunneling.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 that board networks can help independent directors to restrain tunneling behavior by large shareholders,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6.
Tunneling or propping: Evidence from connected transaction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riedman et al. (2003) develop a model in which, in equilibrium,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may choose either tunneling or propping of their listed companies depending on the magnitude of an adverse shock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In this paper, we employ connected transaction data from China to tes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ir model. We hypothesize that, when listed companies are financially healthy (in financial distress), their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re more likely to conduct connected transactions to tunnel (prop up) their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market reacts unfavorably (favorably) to the announcement of these transactions. Our empirical findings strongly support our hypotheses. We also find that all of the transaction types in our sample can be used for tunneling or propping depending on different financial situations of the firms. Finally, political connection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nnouncement effect. Overall, our analysis supports Friedman et al.'s (2003) model by furnishing clear evidence for propping and tunneling to occur in the same company but at different tim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 2 0 0 0— 2 0 0 3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 ,对所有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掏空 (Tun neling)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控股股东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 ,但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则表现出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另外 ,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以及产权性质也对其资金占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 ,通过控股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低于通过企业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 ,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8.
激励和监督是公司治理最基本的重要手段,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高管激励对大股东掏空抑制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不仅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还可以增强高管激励的力度;此外,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抑制大股东掏空的路径,即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高管激励中介影响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丰富公司治理的研究问题,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激励与公司绩效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激励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关键问题,而企业家报酬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联度大小将决定着激励机制对企业家所发挥的激励效应的好坏.本文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家收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度非常微弱.为此本文从实施创新性激励方案、设计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大企业家舞弊成本约束力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