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化深入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的源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展现巨大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在信息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已不再是一国的事务,其将影响产业变革、社会变迁和国际格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对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深入剖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王海峰 《中国外汇》2019,(22):44-47
全球产业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要素和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并降低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方式。以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和社会信息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极大提升了全球产业分工的速度和质量,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通过利用其在价值链、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在全球进行布局,也影响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全球气候变化为研究背景,对建设低碳的必要性、低碳经济需要的产业转型进行论述。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新时期下的低碳经济属性,发展低碳经济应当与新兴战略性产业选择相结合,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也需要在新形势下发展低碳产业。因此,新兴战略性产业选择的依据和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充分论证并通过政策引导实现。  相似文献   

4.
闫强 《金融电子化》2008,(11):25-25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已基本建立起集约化、自主发展的产业模式。而随着全球金融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需要更强大、自主的银行卡产业,需要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银行卡自主品牌。从国际银行卡产业总体态势看,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自习总书记提出年平均增长速度放缓、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变化、国际经济环境紧张四个新常态特点以来,随着国家东部及西部大开发的先后实施,我国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西部地区发展和开放条件已基本具备且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东西部产业融合能力不断加强。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急需进行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少高耗能产业的比重,着力发展服务业,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最佳时机。本文就东西部产业转移这一问题根据新常态特点探讨改革和面临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成为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经过近30年国际产业的承接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形成较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其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时机,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逐步向外转移部分产业,以推动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着消费市场变化、资源与要素约束、环境约束、企业约束等一系列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更快、更深地参与国际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提出是综合国际与国内联合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各方面促进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型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导产业,它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以"一带一路"背景为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内蒙古资源型产业现状的概述和问题的剖析,提出一些促进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同时给予此方面更有利的发展机遇与前景,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证券导刊》2011,(14):20-20
能源与环保问题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焦点,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积极致力于寻求绿色发展,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绿色转型"。4月9日,在兴业全球基金主办的"十二五规划下的绿色产业投资机遇"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绿色环保是"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的产业,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资本市场充满绿色机遇。  相似文献   

10.
廖茂林 《银行家》2012,(5):28-30
随着全球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的共识,关于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以及低碳融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总结了融资体系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目前国内对于通过发展融资体系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已基本达成共识。国际低碳产业发展的经验美国低碳产业发展和融资体系支持  相似文献   

11.
石化产业是黑龙江省工业四大支出产业之一。近年来,在中央、地方政府的规划和大力支持下实现了高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是制约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和国内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其影响表现得愈发明显。应该大力发展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加大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延长石化产业产品链、转变石化产业发展模式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实现黑龙江省石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采宜 《金卡工程》2006,10(4):30-3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银行卡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了解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动态,掌握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趋势对国内发卡机构越来越重要。本刊将陆续介绍《国际银行卡市场研究报告(2005)》中的重要内容,本期选自第一章,全面分析了全球银行卡市场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悬殊很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全面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必须研究和制订一系列对策措施,使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尽快赶上世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各个国家在融入区域经济体一体化组织的过程中,通过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实际上是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区际产业转移。本文通过论述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分析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集聚与扩散,研究产业转移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对于正处在发展中的国家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起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就美国次贷危机可能产生的严重影响来看,格林斯潘所做出的“百年一遇”的判断并不过分。毫无疑问,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成金融危机并迅速向全球蔓延,可能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探讨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物流与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有助于形成两岸工贸一体、产贸一体与产销一体的产业发展新体系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处于一个新的调整与转型期。深化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构建两岸新型合作体系,提升两岸经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台湾纳入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的体系之中,对于两岸和平发展都具有  相似文献   

17.
风险投资与广西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大背景下,欠发达的广西如何利用发达国家地区的最新产业、技术与本地技术资源相结合,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培育出能充分发挥广西内生比较优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广西工业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和国际形势演变,受全球产业链重构、战略性资源产品国际供给波动巨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9.
王博 《云南金融》2012,(8X):262-26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国际资本的流向、流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中国始终是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文章尝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国际资本转移会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应注意的一些方面,以期为中国产业转移的宏观方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博 《时代金融》2012,(24):262-26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国际资本的流向、流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中国始终是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文章尝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国际资本转移会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应注意的一些方面,以期为中国产业转移的宏观方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