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衍生品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工具之一。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不仅可以转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可以缓解金融脱媒问题,防止资本市场快速膨胀、扭曲银行和金融体系。然而,信用衍生品也有其另一面。美国金融危机显示信用衍生品与金融结构具有复杂的联系机制,可能冲击宏观稳定。本文提出,我国应深入剖析美国的信用衍生品市场与金融结构关系,跟踪国际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探索符合国情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信用衍生品的定义、交易原理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出发,针对我国开展信用缓释工具试点后的交易状况,基于信用衍生品的功能对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国外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健康、长久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和配套完善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出信用衍生品创新存在问题,充分展现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性质。本文通过信用衍生工具使用对次级贷款发放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指出了金融衍生品对危机的放大作用;因此,我国信用衍生品创新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和市场体系建设,必须健全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信用衍生品主要类别、积极作用及交易蕴含风险,分析评价了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包含信用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我国监管层也有推出信用衍生品的计划,并于2010年11月开始市场试点,在此背景下作者对构建我国信用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加快制定包括信用衍生品在内的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为市场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尽快出台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以解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有关规定与现行法律冲突的问题;适时修改监管规则以鼓励金融机构更多采用信用衍生品管理风险;逐步引进集中清算方式;改进信用衍生品监管信息披露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良 《西安金融》2011,(3):39-40
全球性金融危机将信用衍生品推上了风口浪尖,出于防范信用风险而设计的金融产品是危机的导火索。在经历了市场的深刻反省后,全球的信用衍生品规模又创新高,我国也适时推出了CRMA(信用风险缓释合约)系列信用衍生品,但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对其监管是对监管部门的考验。本文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风险,指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对CRMA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6.
罗然然 《西南金融》2008,(12):23-24
长期以来,信用衍生品的风险分析和定价高度依赖于模型分析,但在本次雷曼兄弟倒闭事件中,数量分析模型却没有预测到信用衍生品的巨大损失。本文对雷曼兄弟公司等投行信用衍生品风险模型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关于信用模型运用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过各国监管当局及市场各方的努力变革,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正朝着更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简单化产品重回市场主导地位,清算机制的完善降低了市场风险,信用衍生品市场规范和市场自律管理得到加强。当前,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已初步建立起有序的监管体系和制度框架,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下一阶段,应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推动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信用衍生品是一柄"双刃剑",因其能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而被市场接受,但最终却因使用不当和监管不到位引发了次贷危机.本文从监管理念、监管机构、监管法案、监管举措等四个方面比较分析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美英等国及国际性组织对信用衍生品市场实施监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信用衍生品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郑晖 《海南金融》2011,(3):56-60
本文对信用衍生品交易监管现状作概述后,介评了美国7月通过的包含信用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立法,我国也于2010年11月开始信用衍生品交易试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交易者分层审慎监管、逐步引进集中清算方式、改进信用衍生品监管信息披露要求、适时修改相关监管规则以鼓励银行...  相似文献   

10.
龚斌恩 《新金融》2009,(7):54-58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对金融创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最近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创新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试图全面介绍信用衍生品的运作原理及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信用衍生品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为我国推行金融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