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岸再保险市场是国际再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再保险市场,不但可以扩大再保险业务,而且有利于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实现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战略目标。本文分别从国家和企业层面探讨了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再保险市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4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2020年之前,将上海建立为国际再保险中心。综观诸多国际再保险中心的业务结构,离岸再保险业务占比较重。我国离岸再保险中心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建立与发展需要与世界上众多成熟的离岸再保险中心相竞争。新加坡是亚洲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国际再保险中心之一,其离岸再保险市场较为成熟,业务规模在近十年中保持稳定增长,其发展历程必有我国离岸再保险市场可借鉴之处。本文对新加坡离岸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对新加坡离岸再保险市场历年的保费收入、赔付金额以及保险公司经营指标等数据进行汇总,探析近年来新加坡离岸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相关条件,对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提出四点建议: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国际优秀再保险人;结合我国全球战略布局助建离岸再保险市场;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防止信用风险跨境传播。  相似文献   

3.
《上海保险》2008,(3):14-18
离岸(再)保险是离岸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有:(1)参与交易的主体是交易所在地的非居民,即保险人与投保人都是外国居民;(2)交易不受所在地金融法规限制,也不受交易双方所在国家或地区法规限制,而是按国际管理进行管理与运营。离岸保险市场根据业务可分为离岸直接业务市场与离岸再保险市场,业务在非居民的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进行的,称为离岸保险;业务在非居民的保险人之问进行的,称为离岸再保险。  相似文献   

4.
一、离岸保险市场的特征及组成要素 离岸保险市场作为离岸国际金融市场(Off Sho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传统的国际保险市场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在很多方面又有别于传统的国际保险市场。离岸保险市场的主要特征是:(1)参与交易的主体是交易所在地的非居民,即对于交易所在地而言,保险人与投保人均为外 国居民,这一点使离岸市场区别于国内市场;(2)交易不受交易所在地的金融法规限制,也不受交易双方所在国家或地区法规限制,双方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与运营,这一点使离岸市场区别于传统的国际保险市场。由于保险市场按风险承接的环节分为直接业务市场与再保险市场,离岸保险市场也可分为离岸直接业务市场与离岸再保险市场。离岸保险市场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5.
徐英 《保险研究》2012,(8):14-19
自保公司既可以是再保险市场的需求方,也可以是再保险市场的供给方,因此,自保公司与再保险市场关系密切。本文首先分析了自保公司和再保险市场的内在关系,然后以百慕大作为案例实证自保市场与再保险市场两者结合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最后探讨了国内自保市场与再保险市场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再保险市场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关系着直接保险业发展的兴衰。而目前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却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与国际再保险市场不接轨等问题。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再保险市场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挑战。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再保险市场。  相似文献   

7.
世界再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几大再保险中心,了解这些市场情况对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大有裨益。世界再保险市场主要由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再保险市场组成,这些再保险市场几乎集中了世界90%的再保险费。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这些国际再保险市场已经具有完善的市场主体、先进的承保技术和交易平台、超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文章将对伦敦、纽约以及亚洲的新加坡再保险市场作一介绍和对比分析,并总结国际再保险中心形成的条件,希望能对上海建设再保险中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杨芮 《中国保险》2009,(11):41-44
保监会在2007年6月19日发布的《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巩固和扩大传统再保险业务,充分发展传统再保险服务功能,满足市场基本的再保险需求。”根据分出人和接受人责任划分的不同,传统再保险划分为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长期以来,我国再保险市场以比例再保险为主,  相似文献   

9.
詹励 《中国保险》2013,(5):27-31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风险不断增多,迫使保险业不断创新,加速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在金融证券化和保险金融化的趋势下,财务再保险等创新型产品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我国在创新产品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勾勒我国财务再保险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的动荡,也让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再保险市场的地位及规避风险的方式方法.本文在对再保险市场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及措施,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再保险市场,其再保险市场的集中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再保险的发展历史中,德国更是功不可没。历史上第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险公司,便于1846年诞生于此。目前.德国再保险市场拥有四十多个实力雄厚的专业再保险公司,根据标准普尔对过去十年国际再保险市场的统计,全球前10位专业再保险公司中,有7家来自于德国。可见,德国再保险市场对于国际再保险市场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刘瑞广 《时代金融》2014,(11):214-216
为了实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目标,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是很有必要的。百慕大、新加坡、香港(以下简称"百新港")为了吸引国际再保险公司的注册给予了很多的政策优惠,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率,优化监管结构,同时在人才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积极投入资金。本文将上海的制度创新与百新港的政策支持进行了对比,发现上海的自身优势,即航运保险的快速发展以及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对于离岸再保险相关主体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上海保险》2008,(2):5-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和上海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精神推进本市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科学规划和加快再保险市场,上海市有关部门就上海区域性再保险市场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对整个保险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分析上海区域性再保险市场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分别就上海区域性再保险市场的远期规划以及近期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并尝试探索区域再保险中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加入WTO后,从2003年始法定分保比例逐年降低5%,直至取消,国内再保险市场将告别垄断,商业再保险将得到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对商业再保险市场的展望,来探讨现阶段国内财险公司再保险安排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五、上海再保险市场建设的对策 在上海建设再保险市场,面临的是薄弱的发展基础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分阶段、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使上海在3—5年内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再保险市场,成为连接国内和国际再保险市场的桥梁,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再保险中心,并最终发展成为国际区域再保险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再保险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但随着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指出目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为在将来更好地发展中国再保险市场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再保险业是保险市场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目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前提下,世界各国普遍对再保险业的监管给予很高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和监管体系极不完善,制约了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再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再保险监管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再保险业是保险市场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目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前提下.世界各国普遍对再保险业的监管给予很高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和监管体系极不完善.制约了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再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再保险监管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一、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概述再保险起源于14世纪的海上保险,天然具有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并且有进入国际市场寻求更大风险分散途径的需求,一些世界性的再保险公司或集团应运而生。早期的再保险集团不仅扎根于其总部所在地,而且积极扩张,在许多国家的重要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分入当地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逐渐形成了国际再保险市场。17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为再保险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瑞士、英国、  相似文献   

20.
沈婷 《上海保险》2008,(5):23-27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既定目标,保险业是金融三支柱之一,也必须大发展。本文就上海洋山港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