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食品价格向非食品价格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提出了成本推动、结构性推动和通胀预期三种传导途径,并建立了一个以食品通胀率和非食品通胀率为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二者间的传导途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食品价格与非食品价格的传递作用是存在的,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对非食品价格造成同向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具有稳定的持续效应。另外.我国食品通胀率比非食品通胀率波动性强,如果二者之间传导机制通畅.食品领域的通胀会对非食品领域的通胀水平带来巨大冲击,引发全面通胀的风险。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不应剔除食品价格因素,我国CPI指数中的食品权重应谨慎下调。  相似文献   

2.
张显宁 《中国外资》2010,(10):11-13
本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证实了国隙地初级产品价格持续高涨是推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研究了初级产品价格、产出冲击和货币供冲击对通胀的影响,验证了初级产品价格对通胀的预测作用,指出初级产品价格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先行指标。  相似文献   

3.
11月份CPI再度上涨,表明当前我国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当前物价上涨正由食品领域向非食品领域扩散蔓延,并且物价快速上涨已影响到劳动力成本上。粮食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还会继续推动食品价格和CPI上涨。  相似文献   

4.
石磊 《证券导刊》2013,(6):18-18
总之,假日因素不改通胀上行趋势,食品价格仍以季节性波动为主,趋势性上涨压力来自下半年的猪周期启动;核心通胀将稳步回升,下半年或在输入型通胀的推动下加速;全年通胀总体上行,压力出现在下半年,预计全年CPI上涨3.2%。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证实了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高涨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研究了初级产品价格、产出冲击和货币供冲击对通胀的影响;验证了初级产品价格对通胀的预测作用;指出初级产品价格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先行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预计2023年国内物价水平温和可控2022年,国内通胀呈现出“PPI高位回落,CPI低位回升”的特征,通胀剪刀差逐步收窄。进入2023年,在外需持续走弱、内需企稳回升的背景下,预计CPI温和上涨、PPI低位震荡,通胀压力总体可控。笔者预计,2023年CPI同比中枢为2.2%,PPI同比中枢为-0.5%。从CPI方面看,防疫政策优化将带来年内消费需求回暖,通胀中枢或将小幅上移,食品与非食品走势相反,结构性通胀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7.
CPI持续小幅上涨,处于温和通货膨胀状态。2004年1~8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上升4.0%,8月份比去年同月上涨5.3%。CPI变动的主要特点:从月度分析,CPI增长已进入3%~5%为区间的温和通货膨胀水平;从月环比分析,CPI增长波动较大,7月份下降0.2%,8月份上涨0.7%。推动CPI持续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粮食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最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价格:通胀阴霾难散从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4月CPI同比上升5.3%,仅比3月同比下降0.1%;CPI月环比没有如市场预料的下跌,反而增长了1.1%。虽然食品CPI同比略有下跌,从3月的11.7%下降到11.5%,这主要是因为食品篮子中蔬菜价格的大幅下跌导致的,但由于其权重有限,对食品CPI的影响不大;另外,非食品CPI同比则仍然维持在2.7%的高位,这个水平甚至高过了2008年的通胀高峰期(图1)。  相似文献   

9.
近期的月度CPI持续超过5%,使得各界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及趋势判断各异。有的研究认为,中国已"无限接近通胀";也有报告指出,今年四季度通胀势必将放缓,通胀仍在可控范围内,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尚无传导到非食品价格的迹象,所谓中国进入"全面通胀时代"缺乏根据。  相似文献   

10.
全球通胀概览 在经历了20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期之后,全球通胀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稳步攀升,呈现所有经济体上行之势.美国CPI在2008年4月达到了4%,欧洲则超过了3%,日本超过了1%.发展中国家通胀也在加速,2000年到2008年间,亚洲CPI从小于3%到提高到6%,拉美从4.1%提高到5.7%.新兴经济体2008年5月整体通胀水平达到了6.3%.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导火索.在美国,国内能源价格在一年中提高了15%,而食品与饮料价格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在欧洲,能源价格通胀超过了10.5%,食品价格上升了6%,而能源价格占到了美国与欧洲CPI的将近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