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股权激励、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权益资本成本
|
|
|
|
|
雷霆 周嘉南《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期
|
|
基于行为金融的视角,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解释了我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不佳的困惑。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会在高管过度自信的条件下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提高了上市公司高管过度自信水平;股权激励与高管过度自信的相互作用使得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显著升高。这意味着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考察股权激励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股权激励的价值效应。
|
2.
|
不确定性、股权激励与非效率投资
|
|
|
|
|
徐倩《会计研究》,2014年第3期
|
|
文章在考察环境不确定性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股权激励计划对这一相关关系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结果发现: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投资效率,导致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而股权激励措施对不确定环境引起的管理者非效率投资行为有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制度有助于减少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代理矛盾,抑制过度投资,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者风险的厌恶程度,缓解投资不足。
|
3.
|
股权激励能够抑制投资非效率吗
|
|
|
|
|
罗付岩《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31卷第3期
|
|
应用RosenbaumandRubin(1983)的匹配方法分析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的影响,以除股权激励因素以外的公司其他特征变量相近为依据进行样本配对,分析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减少了样本选择偏差。结果表明:(1)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过度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对投资不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在国有属性的调节作用下,股权激励计划对非国有企业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企业;(3)国有企业的“期权激励”与“股票激励”方式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差别,非国有企业的“期权激励”方式抑制作用强于“股票激励”方式;(4)在股权分散的条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投资不足有显著抑制作用;在股权集中的条件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不显著。
|
4.
|
控制权私有收益、公司治理与非效率投资研究
|
|
|
|
|
李香梅 袁玉娟 戴志敏《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29卷第3期
|
|
文章在考察控制权私有收益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会引起非效率投资;公司治理机制对非效率投资具有显著的治理效果。具体而言:股权集中度越高,控制权私有收益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越大,企业越易发生非效率投资;股权制衡和独立董事人数的增加,有助于降低控制权私有收益导致的过度投资;高管薪酬能显著缓解控制权私有收益对投资不足的影响。
|
5.
|
薪酬外部不公平性与非效率投资--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解释和经验证据
|
|
|
|
|
王嘉歆 黄国良 高燕燕《财经论丛》,2016年第2期
|
|
在高管薪酬体制扭曲现实背景和社会比较理论视角下,引入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成果,关注薪酬外部不公平性对高管心理感知及行为选择影响。研究发现,薪酬外部不公平易引发高管“黑嫉妒”心理,导致其寻求替代性补偿激励而增加非效率投资。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更为突出,主要是因国有企业报酬体系异化所致。宏观经济形势和公司所在地区对薪酬外部不公平性与非效率投资之间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还发现受自我期望值、归因模式及注意力基础等因素影响,高管对薪酬外部公平性问题的心理感知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高管治理有助于缓解男性高管主导的“黑嫉妒”心理和抑制非效率投资。
|
6.
|
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行为与治理机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
|
|
|
|
马润平 李悦 杨英 张文静《证券市场导报》,2012年第6期
|
|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以2002~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因素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它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不能对这种非效率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对如何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启示意义。
|
7.
|
高管过度自信、 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 —基于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证据
|
|
|
|
|
谢众 孔令翔《工业技术经济》,2018年第37卷第7期
|
|
本文结合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和传统的财务学理论, 选取 2012~2016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 研究高管过度自信、 内部控制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1) 高管过度自信对投资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对过度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投资不足无明显影响; (2) 内部控制对投资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内部控制对高管过度自信和过度投资的正相关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对高管过度自信和投资不足的关系并无显著调节作用。 上述结论从实证检验的角度为我国政府、 相关监管部门及上市公司制定相关政策或经营策略提供了经验参考。
|
8.
|
基于大股东控制的融资约束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
|
|
|
|
陈振华《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
|
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大股东控制权收益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出现过度投资;另一方面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约束会导致投资不足。本文对我国沪市(2003-2006年)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现象;现金股利的发放、外部债务融资及内部股权制衡的增强均能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
9.
|
基于大股东控制的融资约束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
|
|
|
|
陈振华《财会通讯》,2010年第1期
|
|
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大股东控制权收益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出现过度投资;另一方面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约束会导致投资不足。本文对我国沪市(2003—2006年)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现象;现金股利的发放、外部债务融资及内部股权制衡的增强均能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
10.
|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张荣武 刘文秀《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9卷第1期
|
|
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与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相对短期过度自信而言,管理者更多地表现为长期过度自信;短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正向盈余管理,而长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
|
11.
|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
|
|
|
|
王文艳《中国会计电算化》,2010年第24期
|
|
行为财务学将公司的管理者与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引入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当中,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投资决策分析的不足。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比较显著,分析过度自信对于公司投资行为非效率化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的表现做出总结,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效率。
|
12.
|
政府补助与公司投资行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
|
|
|
|
|
许罡《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6期
|
|
基于公司投资视角,以2007—2012年我国资本市场上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政府补助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补助越多,公司投资支出水平越高;政府补助对非国有公司的投资激励作用比国有公司更有效;公司产权性质差异会影响政府补助的投资激励效应;市场化程度越低、经济增长越缓慢的地区,政府补助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越敏感;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问题比较突出,政府补助加剧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因此,政府应根据微观企业主体的差异性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补助政策,以实现预期效果。
|
13.
|
大股东掏空、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基于薪酬辩护理论视角的分析
|
|
|
|
|
孙园园 梁相 史燕丽《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第6期
|
|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
14.
|
管理团队稳定性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
|
|
|
|
|
张铁铸 曾玉新 刘 颀《科学决策》,2020年第6期
|
|
管理团队在公司经营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制定与实施企业战略的责任。要提高企业的经营与投资效率,必须要依靠高管团队的有效运作。基于沪深两市A 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团队稳定性与公司投资效率及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团队稳定性越高,其过度投资行为就越少,因过度投资所引致的损失也就越低,从而投资效率越高。随着管理团队稳定性的提高,还助于减少投资短视问题,提高公司的长期资本收益率。在公司面临较好的成长性时,管理层更可能因为过度自信而导致过度投资行为。债权人的外部治理作用的发挥, 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无效率投资行为。上市公司要合理利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管理团队稳定性,更好地发挥管理团队稳定性在减少过度投资、提升投资效率以及减少投资短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15.
|
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投资效率
|
|
|
|
|
罗付岩 沈中华《财贸研究》,2013年第24卷第2期
|
|
将股权激励、所有权结构、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用产权属性作为调节变量,代理成本作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股权激励是否影响投资效率,以及股权激励、所有权结构、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显著,但所占比重很小,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中介传导机制畅通;国有企业"期权激励"方式能够显著抑制非效率投资,非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通过实施"股票激励"方式能够得到显著抑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中介效应机制畅通,国有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中介效应不显著。
|
16.
|
股权制衡、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过度的实证研究
|
|
|
|
|
胡国柳 周德建《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251卷第9期
|
|
文章以2006~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股权制衡、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过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进而探讨了股权制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企业投资过度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企业投资过度,而股权制衡度越高可以有效降低因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企业投资过度。
|
17.
|
高管变更与非效率投资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简
|
|
|
|
|
张巧良 刘欣佳《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4期
|
|
采用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2年数据,区分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类样本公司,就高管变更因素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管变更导致公司投资效率下降;高管非常规变更与公司投资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在过度投资的样本中,随着总经理任职期限的延长,公司的过度投资现象变得更严重;高管人员内部继任与公司的投资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可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
|
18.
|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 被引次数:2
|
|
|
|
|
史永东 朱广印《金融评论》,2010年第2卷第2期
|
|
基于企业理论和财务理论,本文从行为公司金融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2006~2008年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企业并购行为的重要动力和原因,企业并购政策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过度自信企业实施的并购行为比非过度自信企业高20%左右;而内部治理结构和企业的并购决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过度自信管理者相信自己是忠于股东的,但是却可能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标准的激励合约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独立董事可能需要在项目评估和选择管理层方面发挥更为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
19.
|
投资效率和股权结构——基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角度
|
|
|
|
|
钟宜彬《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30卷第10期
|
|
文章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角度研究投资效率问题,发现上市公司中同时存在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问题,既有投资过度的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再融资,也存在上市公司再融资后投资不足现象;股权再融资加剧投资过度问题、部分缓解投资不足问题。文章同时发现股权结构影响投资效率,融资前后地方国有企业投资过度问题严重,缺少股权制衡的公司以及直接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不一致的公司投资过度问题严重,高管持股有利于降低投资过度。
|
20.
|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性质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
|
|
|
冉茂盛 田丹 黄凌云 阚磊《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
|
文章以2005年~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针对股权集中条件下企业不同控制权配置形态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监督组中股权集中度与投资效率呈“U”型关系,股权制衡效果明显,过度投资得到有效抑制;反之,在共谋组中股权集中度与投资效率呈倒“U”型关系,此时股权制衡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过度投资几率增加。
|